春节后的北京各家医院迅速地发生了很多事,也许是给全中国的医院提个醒。
政府在“白衣女怒斥号贩子”走红后就坐不住了,堂堂帝都还能治不了号贩子?于是医疗京八条隆重出台:知名三甲医院普通号不限随便挂,医生手工加号全面禁止,今年底还要全面实行门诊挂号预约制。
政策的出发点肯定是好的,医院的执行力更是一流,果然号贩子立马销声匿迹。就是苦了看门诊的医护们,潮水般涌来的患者只能咬牙加班看。无非是原来每个患者看二分钟变成一分钟,挂号从此不难的患者们是该庆祝呢还是摇头呢这会没人在意。至于医生护士,已经连抱怨的力气和勇气都没了。
除了医院里严防死守,新闻媒体也对号贩子的产业链明察暗访。昨晚有个打击号贩子的电视专题片,十八分钟的节目有近一半的时间讲黄牛从移动医疗APP“一呼医生”的平台上寻找号源,再偷偷摸摸地加价卖给患者……这条新闻一经发出就立刻受到诸多关注,移动医疗终于“躺枪”,好似号贩子的帮凶一般被被抓出来示众。
不得不说,在电视观众对一般意义上的“打击号贩子”的新闻已经审美疲劳之时,适时的加入一些所谓对“互联网创新”的新料,也许是媒体吸引眼球的办法。但对于整个移动医疗行业来说,如此突兀而扭曲的在“第一媒体”中亮相,可能影响到的是公众对于移动医疗的整体认知。
号贩子为什么长期存在?任何稀缺的资源都会自动吸引黄牛,全世界都一样。中国没有分级诊疗和全科医生,大医院专家号的名义价格又非常低廉,长期的供不应求自然会让号贩子逐臭而来。这跟十年前的春运买火车票一个道理,绝对不是一两次严打能铲除的。
事实上,新闻中说的神神秘秘的“手工加号”其实存在已久——有些是复诊、有些是请医生看检查结果或者开药,更有些外地求医的患者挂不到号,医生一心软就给加了;更多是与医生专长吻合的患者,特别是疑难杂症,出于学术目的医生也愿意给这样的患者加号。加号,对医生来说不过是自愿延长工作时间多看几个患者,也不损害医院利益。
新闻中对于能够实现加号的做法若明若暗的指出,移动医疗企业和医生之间有经济联系。事实上,懂医院的人都知道,经济利益不是医生加号的主要动力,因为出去会诊、开刀或是开药可能利益更大。手工加号因为繁琐,并不是号贩子的主要号源。移动医疗APP是把早已存在的诊前咨询和加号需求合理配对,减少医患双方不便,利用医生碎片时间干点对多数人有益的事。不仅不是号贩子的帮凶,反而是规范加号、方便医患的一种武器。如果这些移动医疗的创新模式真的因此被打压,只会造成一个诸方不满意的零和游戏,不会有人真正从中受益。
现在看来,就因为“白衣女怒斥”惊动高层,“加号”这个医生少有的时间自我决定权也被没收了。看上去医疗秩序更加井然有序,患者挂号有了保证。然而没有有效的分诊体系(上下级医院转诊乐观点也需要三五年才能成型),医生的时间会更多地浪费在不匹配的患者上,医生找不到自己想要的患者,患者也看不上自己对症的医生,这样只会给号贩子制造更多商机。
对那些自己贴钱帮患者分诊加号的移动医疗们,禁止加号自然是个坏消息。但从长期来看,医院很难禁止医生在门诊以外甚至业余时间看病,无非是给大家都添点麻烦,逼得本来可以有效管理的平台躲避监管,逼得已经到来的创新延缓实现。
类似的故事在打车和专车APP中早已发生,一些明明存在的社会需求,可能因为法规的落后或者触及了少数人的利益而被再三的以各种名义阻挠。反对滴滴的理由是客管处说不好管理,反对专车则是出租车司机交了牌照钱而专车没有……尽管已经有数亿人因此改变了出行品质,其企业负责人更是跟随最高层代表中国互联网界出行,但还是改变不了在基层天天被稽查的现状——这种错位和扭曲的事情如果再次出现在医疗圈,那只能解释为既得利益群体和新兴力量的博弈。
事实上,对医疗创新的那怕一点点进步,现有的反对理由都很现成:反对网络问诊的理由是怕出医疗事故,反对电子处方的理由是没有法规支持,反对处方药电商的理由是怕递送过程中不安全。反对的理由并非全无道理,但绝对够不上要把创新扼杀在摇篮。反对的动机无非是不要打破现有利益格局,尤其是大医院的传统体系,或者让监管者工作轻松简单,就是没有把最终的用户和社会需求放在首位。
中国经济面临重大转型,政府明确定位要鼓励创新和互联网+。可惜老是总理指方向,处长慢慢想。一落到实际案例,现有体制总有各种理由反对,总想借一点风吹草动就掐死创新。
大家都知道问题的出路是实行分级诊疗和开放医生自由执业,供应充足就会让号贩子自然消失。移动医疗的技术优势和创新模式,本来是推动分级诊疗和自由执业的利器,能改善患者就医体验,打破医患间信息壁垒,促进医疗资源最佳分配。从事移动医疗创业的多数是有理想有干劲的人士,压根没有从挂号、加号分诊等现有业务赚钱的计划,甚至是自己贴钱来服务医患,更没有听说过谁想当网络号贩子来发展。打压这些正在创新但还不够强大到能改变格局的初创公司,既不能干掉号贩子,又损失了医疗转型的好武器。
我们总在反思中国为什么出不了苹果或者特斯拉,其实原因很简单,它们小的时候在恶劣的环境里营养不良。无论是媒体还是医院还是规则的制定和执行者们,请把枪口抬高一寸,给这些医疗创新者留条活路吧!
不过即使没有把枪口抬高一寸,我也不相信有生命力的医疗创新这样的企业会就此倒下——道理也很简单:市场才是最有力的裁判者,真正满足患者的需求和消除医疗资源分配效率的不佳的创新,最终一定能顶住压力逆风生长。据说一呼医生被“曝光”后注册用户量暴增,我相信这些新用户不会是记者和好奇者,更多的是求医无路的患者被压抑的需求。我也建议移动医疗们在外界不理解的时候不要自暴自弃,得到用户的支持就是最大的支持,哪家成功的创新企业没有青涩的时候呢?
来源:独角兽 作者:刘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