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李克强总理在一次国务院工作会议上指出中医未来发展的重要意义,其中包括:
促进中西医结合,探索运用现代技术和产业模式加快中医药发展。加强重大疑难疾病、慢性病等中医药防治和新药研发。
放宽中医药服务准入,完善覆盖城乡的中医服务网络,保证社会办和政府办中医医疗机构在执业等方面享有同等权利发展中医养生保健服务,促进中医药与健康养老、旅游文化等融合发展,推动“互联网+”中医医疗目前中医类医疗机构的主要就诊量来自中医类医院,占60%,诊所和门诊部占比很小,加起来仅为15%。整体中医类服务的就诊量增速快于专科医院和基础医疗机构,2010年到2014年整体中医类服务的年均就诊量增长达到了9%,相比之下基础医疗机构和二级医院只有5%。不过,目前中医类服务的增长主要集中在医院,作为基础医疗一部分的中医门诊部和中医诊所的发展仍然比较慢。
从中医的属性和效用来看,与中医最匹配的两个领域一是基础医疗,二是慢病管理。由于中医更讲究长期性,更适合与熟人医患关系的服务模式相结合,提供连续性的医疗服务。从这些特征来看,未来中医和基础医疗以及慢病结合的机会包括三个方面。
首先,在体制外基础医疗机构和一部分实力较好的体制内基础医疗机构尝试展开中西医结合的基础医疗服务。由于中国病人已经建立起对专科的认同,且对医疗机构的规模比较敏感,因此未来中国基础医疗机构的发展,尤其是体制外机构的发展,也必须考虑到中国市场的特殊性。因此,诊所的规模相比国外可能要稍大,单个医生执业的模式除非是在某一个领域的名医,否则很难快速获得病人认同。同时,全科加某些专科的搭配形势可能更适合中国国情。在这种组合式的基础医疗服务中,中西医结合将很有市场机会,可以形成基础医疗机构的服务特色。
中医的另一个机会在于慢性病,包括肿瘤治疗和其他慢性病治疗。这类中医服务更偏重专科,门槛更高。慢性病的治疗是长期也是全方位的,中医在某些慢性病领域比如肿瘤治疗的抗副作用领域已经显示出效果,长期来看极有潜力成为整体治疗方案的一部分。不过,目前这类模式操作的难题在于缺乏足够的专科领域的中医医生。不同于基础医疗,慢性病领域尤其是肿瘤领域的中西医结合治疗需要对病人疾病和自身健康的全方位把握,对医生能力的要求很高。虽然这一领域长期来看需求很大且竞争门槛较高,但缺乏医生将是制约发展的主要因素。
除此之外,中医与互联网医疗嫁接的可操作性要超过其他专科。中医的涉及面很宽,从治病到身体调理、营养吸收、康复治疗等全方位都有介入。而互联网医疗最有价值的领域恰恰也正是帮助用户管理健康等基础医疗领域。目前互联网医疗所面临的矛盾点是缺乏优秀的医生资源,依赖大医院专科医生去提供互联网医疗服务是不现实也不可持续的,而中国的基础医疗医生整体又得不到病人的认可。
因此,能够提供可信任的全方位健康管理的中医服务有可能在某些专科领域与互联网医疗结合起来,比如颈部腰部康复、儿科、失眠、消化问题等领域。这些问题大都不属于高风险疾病,有些甚至只是一种困扰病人的状态,但不能通过单纯的药物解决,而需要长期的全方位治疗和健康管理来进行。中医诊所配合互联网工具提供长期可持续的服务可能存在机会。
来源:村夫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