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种迹象显示,一直处于亏损中的燕达国际健康城(以下简称“燕达”)的投资者——燕达实业集团董事长李怀有点“绷不住了”。
去年一整年,燕达并未在媒体推广上有太大动作,新年伊始却突然发力,将广告打到了CCTV4、CCTVNEWS、《环球时报》等国家级媒体上。知情人士称,燕达此轮媒体推广的总费用高达1700多万元。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这并非是燕达的财务状况已经有所好转的征兆,相反,是投资者急于寻找合作伙伴或是接手团队。
另一个大事件则是,李怀与河北省的几大商业银行签订了合作协议,目的只有一个:借钱。
“这说明三河市一级商业银行的资金储备已经难以满足燕达对融资的需求,而必须上升到省一级。当然,他借的钱有很大一部分是出于其他房地产项目开发的需要,但也不排除有相当部分是用来贴补燕达的亏损。”知情人士称。
既有国际医院,又有健康养护中心,如果说到今年渐成热点的“医养结合”的话,2010年底即已投入运营的燕达无疑是先行者。但是,至少从现在来看,外界盛传的“一天亏损掉一辆奔驰”的这位先行者所走的路显然并不顺利。
当然,现在就断言燕达是个失败的案例还为时过早。只是,铆了劲想将医疗和养老整合进项目中的开发商又是否能从这个项目中嗅到几分激进、冒险的气味呢?
美好蓝图
一切都源于2000年至2001年间的那次拿地。
对于河北省三河市燕郊四大开发商之一、深耕燕郊楼市多年的燕达实业集团而言,这次拿地与以往最大的不同在于,这次拿到的是具有医疗用途的划拨用地,开发商只具有30年的使用权,这就意味着他不能用以往最擅长的操作手法——销售产权快速回笼资金,盘活社区。
到底要怎么利用这块土地,对于以往以打造住宅项目为主的这位开发商而言成了一个大难题。
直到2005年前后,受北京高房价和户籍制度限制,燕郊渐成京城后花园,大量人口常年穿梭于北京、燕郊两地,燕郊开发商受益颇丰。而燕达实业也看出了另一种趋势:燕郊居住了这么多的“北京人”,他们是否也有就近看病、健身、消费的需求?而其中看病无疑最急迫,围绕医疗需求,是否可以在这一块医疗用地上做些文章呢?
这就是燕达国际健康城最初的构想。
虽然现在业内有人说,燕达是投资者“拍脑袋”决定的工程,但博志成养老与健康地产事业部总经理胡晶却并不这么认为。她在燕达一共工作了5年半,从2008年燕达还处于筹建阶段时即已进入,先后在燕达培训学院、健康养护中心工作,后又出任国际医院副院长,是董事会中最后离开的一位成员。她说,在决定燕达的项目模式时,老板曾经多次到国外考察,看过很多“医、教、养”相结合的项目,确认这是一种非常成熟的模式,才做了这个决定。
而在她的心目中,李怀并非像外界所言的那样,仅仅是一位“财大气粗”的房地产老板。“事实上他非常勤奋,也非常实干,每天只睡4个小时,很注意学习、吸收好的经验。有时候,我们这些具有专业医疗背景的人和他讨论问题,会发觉他问的问题非常专业”。
在2011年3月我们前往燕达参观时,接待人员曾经做过这样的介绍:燕达最大项目是其“健康养护中心”,这是一个大规模的养老机构,同时承担着健康养护的职责。而同样位于健康城内的国际医院虽然承担很多对外部患者的工作,但大量老年客户的疾病还是主要在这里治疗。心脑血管是这里的特色科室。而涉及到医院和养护中心人才来源的问题,健康城对面还将建设医学院,源源不断地为健康城输送人才。除上述功能区以外,健康城内还有酒店,承接各种会议,并且成为老人健身、运动的好处所。
在这样的美好构想中,计划投资100亿元的燕达破土动工。按照预定计划,健康养护中心预计到2017年3期工程全面完工后,床位数将达到1.2万张,成为国内最大的养老机构。而国际医院则计划建成3000张住院病床。
空置率的尴尬
2010年10月,燕达的酒店开业迎客。两个月之后,养护中心也投入运营之中,一期投入使用的床位数达到了2300张。由于在燕达开业前后,其在全国各地进行了大张旗鼓地推广,并且还在燕达内部举办了养生养老的相关论坛,邀请全国各大媒体广泛进行报道,因此,甫一开业,养护中心就住进了200余位老人。
2011年5月,国际医院也开业投入使用,一期建成1000张住院床位,可满足每天5000到1万人的门诊需求量。
回忆起当时燕达的状况,胡晶称,当时燕达还是汇聚了国内一批具有才干的人,医疗背景的、养老背景的都有,而且非常具有资源整合的能力。国际医院的实力也很强,有一些专业是和国外医院进行合作的,比如心脏科是和美国合作,美容整形口腔科是和韩国合作,妇产中心是和法国合作,具有了非常国际化的水准。此外还招聘到了300多位国际、国内的专家坐诊,完全可以为病人提供非常高端的医疗服务。
但是,从国际医院开业到胡晶2012年4月离开燕达,却完全体现了“从理想到现实之间的落差”。
最能说明问题的无疑是数据。养护中心一期开放2300张床位,入住率却始终只有10%左右。“也就是说,开业初住了200来个人,经过1年多的运营,入住率完全没有提升”。
而能够满足5000~10000人门诊需求的国际医院,每天的门诊量却只有四五百人左右,连10%都不到。能同时为1000位病人提供床位的住院部,也仅仅是靠平均100来位住院病人的数量在勉力维持。
入住率和门诊量不高,但无论是养护中心还是国际医院,团队依然要存在,设备依然要维持。知情人士透露,整个燕达国际健康城大概要养2000多人的团队,而其中医院团队大概为1000多人,医院每个月的运营费用高达几十万元。
“但是对于有能力的医生和护士来说,即使你有钱养着他,却没有病人来看病,他是不会愿意的,因为他也需要不断地从实践中积累经验,所以燕达前期招来的一大批专家就这样慢慢地流失了。”胡晶表示。
据悉,整个燕达预计投资100亿元,到目前为止已经投入了70亿元,但从2010年10月酒店率先开业至今,开发商不但没有看到任何可以回收成本的迹象,每年还需投入运营费用至少为1.8亿元。
“如果不做这个项目,燕达的老板是非常有钱的。他的房地产集团有几个项目都在同时运作,刚刚开盘了一个名叫"首尔甜城"的项目,大概回收了7亿多元。实际上他现在一直是在用房地产销售的盈利来填补燕达的亏损。”上述知情人士透露。
一河相隔之殇
从地域来看,燕达虽然位于燕郊,却紧邻潮白河,河东为燕郊,河西则为北京。虽然仅是一河之隔,但对于燕达的处境而言,却已是两番天地。
最现实的问题是医保。目前,燕达国际医院是“三河市城镇医疗保险定点医院”,但对于三河当地的老百姓而言,这个标榜具有国际水准的医院却是他们高攀不起的。
“同样是拍一张片子,到当地的人民医院只需要60~80元,在燕达却需要120元,你觉得当地的老百姓会如何选择?”上述知情人士反问记者。他透露,在2011年7月到当年年底,燕达国际医院曾经推出过打折特惠活动,当时门诊量迅猛提高,但到活动结束时,门诊量却又很快地滑落了。
从燕达的定位来看,它是希望吸引在京工作的外籍人士和高端消费人群,但阻碍的因素依然是医保。“如果是国际医院的话,能通过国际的JSI认证,国际性的医保就能进来,这样应该可以吸引到部分外籍人士,但是这个认证要经过非常严格的评定,凭借燕达国际医院目前的状况,还达不到。”胡晶说,“但如果是具有北京医保的人,他在燕达国际医院看病,医保无法报销,他肯定也不会选择这里。”
而据公开资料显示,北京通州(社区网论坛商铺)区也正在规划和建设国际医疗服务区,其设定的模式“医教研养康”一体化,与燕达的模式相比较其实是大同小异。“只是,通州的项目更具有天时地利人和,单就它处于北京区域内这一点来说,就不知比燕达项目多了多少先机。”
而在一位长期在燕达工作的内部人士看来,除了外界的一些因素以外,燕达内部的管理问题也极为突出。“这么说吧,对于规模这么大,这么专业的一个项目来说,显然需要非常专业的操盘手来运作,但是,燕达的管理模式还是家族式的。它的采购和财务两个工作分别由董事长的两个女儿所把着”。
我们曾希望就燕达内部的管理问题询问胡晶的看法。当问到她为何离开燕达时,她并未正面回应,只是说:“中国的企业大多如此,打江山的人并非守江山的人”。
燕达健康养护中心副总经理周素娟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资金上我们是有来源保障的,当时我们给燕达的规划是5到10年才会见到盈亏平衡点,计划到3期工程才逐步考虑投资回报的问题。”因此,从燕达运营两年多的情况来断言它的成败,显然是不公允的。诚如专家所言:一切交给市场去验证吧。
来源:中国房地产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