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Hubrecht研究所的汉斯·克莱弗斯与左藤俊郎(当时是实验室里的一位博士后),2009年一起研发了一个强大的疾病研究新模型——由成人干细胞衍生出来、复制了肠道内皮细胞三维结构的“类器官”。
目前,全球已有100多个实验室正在利用不同类型的类器官,研究癌症和其他疾病。克莱弗斯最近在接受《自然》杂志采访时,介绍了这一技术的发展潜力。
为什么通过类器官筛选药物比通过细胞系更好?
某些肿瘤对某些特定药物特别敏感或会产生耐药性,目前我们还不十分清楚这是为什么。靶向治疗可以进行预测,但对于一些经典的化疗药物,如顺铂、5-氟尿嘧啶等,肿瘤会产生一些完全不可预测的反应。药物对癌细胞的效果除了临床试验外,没有其他有效的测试办法。而类器官则是肿瘤细胞基因表达的一个非常好的方式,可在基因测序和病人检查结果之间架起桥梁。
您如何看待类器官在结肠癌研究中的作用?
我们与马萨诸塞州剑桥的博德研究所、英国桑格研究所的研究团队都建立了合作关系,通过对20名结肠癌患者的取样研究,共同创建了一个类器官生物库。我们已有了通过病人个体癌细胞和正常细胞创建的类器官,以及他们的蛋白编码基因序列。我们建立了非营利性质的Hubrecht类器官技术公司 (HUB) 来扩大我们的类器官生物库。
HUB与世界各地的学术团体共享这些生物库,并与15家公司开展药物研发项目。我们可以对来自几乎每一个结肠癌患者的癌细胞进行培养、基因测序并测试它们对药物的反应。另外,我们可以利用开发细胞系的一些研究技术,如遗传基因研究工具、荧光激活细胞拣选法(FACS) 等。
类器官会向临床试验发展吗?
会的。我的研究团队正与荷兰阿姆斯特丹癌症研究所的研究人员进行一项联合观测实验。我们已有了一些来自于接受化疗结肠癌患者的类器官模型,通过类器官对一组常用的结肠癌治疗药物进行筛选。
病人仍然会接受正常的肿瘤治疗方法,但同时我们希望获取类器官的反应数据。我们还开始了另一项试验———招募一批未接受标准治疗的结肠癌晚期患者自愿者,我们将制作类器官,测试它们对药物的敏感性和耐药性,然后给肿瘤医生提出建议,比如具体哪种药物用于哪位特定患者身上。
我们要对很多药物进行观察,因此我们需要大量的自愿者,只有这样才能产生足够多的数据,来帮助我们将药物与肿瘤类型进行匹配。
让患者个体受益,药物测试需要迅速得出结果吗?
是的。这也正是我们开发这项技术的目的。如果来了位肺炎患者,细菌培养、测试等可在3天内得到结果。有了这项技术,我们还可以告诉肿瘤医生最佳的治疗方案组合,但这也许3天时间不行,得需要几个星期的时间。我们的一个囊性纤维化的类器官测试,最终得出结果大约是在两个星期之后。
类器官与异种移植有何不同?
异种移植是指将病人的肿瘤细胞移植到免疫抑制的小鼠身上进行药物测试,类器官的原理其实和它是一样的。
与异种移植相比,类器官的优点是可以对几乎无限数量的化合物及其组合进行测试;此外,它不存在配型问题,几乎可以为所有的病人创建类器官。
您未来的研究目标是什么?
类器官模拟了肿瘤的关键组成部分,但还缺少一些重要元素。我们想让类器官与其他元素结合,形成更完善的研究工具。例如,我们打算引入免疫系统,这样就可以对新开发的免疫治疗药物产生的影响进行研究。
我们还可以将淋巴细胞从肿瘤中分离出来,与同一肿瘤来源的类器官结合在一起,看看结果会如何。也许我们还可以将一些微生物引入类器官,例如将幽门螺杆菌添加到胃类器官中,幽门螺杆菌是引起胃癌的一个主要原因。
类器官能帮助进行药物组合测试吗?
可以。肿瘤在基因上是异种异质的,同样一种肿瘤对药物的敏感性也会有很大的差异。我们可以在类器官上进行数百万种药物组合的测试,以此探寻以基因测序为基础的治疗方案。
来源: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