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经过严格评选,共计295个项目和7名外籍科技专家获得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李克强、刘云山、张高丽出席大会并向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的代表颁奖。
令人失望的是,其中“成色”最高的国家最高科技奖却空缺,这是继2004年之后,国家最高科技奖第二次出现空缺。
据悉,今年有资格推荐2015年度国家科技奖的机构和专家共有130多个,通过上述渠道推荐的国家最高科技奖候选人共有9名,第一轮评审从中选出3名候选人;在第二轮评审中,3位候选人的得票数均未过半,最高评审委会的专家经过讨论最后达成共识:这3位候选人虽然都很优秀,但距离最高奖还有一定差距。
国家科技奖励办负责人表示:“国家科技奖一直遵守‘宁缺毋滥’的原则,最高科技奖更是如此,不能降格以求。”
对于外界质疑的诺奖得主屠呦呦为何未能获奖,国家科技奖励办负责人透露:“我们只能说,我们是严格按照评选程序办事。如果没有人推荐她,我们也没有办法”。
屠呦呦发现青蒿素为保护人类健康做出了重大贡献,获得诺奖也为国家争得荣誉,但因为没有个人或单位推荐屠呦呦,按照法定程序,无法对其进行评选。
经过严格评审,今年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共授予295个项目和7名外籍科技专家,其中医学领域也有多个项目获奖,医谷小编对于获奖项个个人进行了罗列。
201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医学类获奖项目
2015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医学类获奖项目(通用项目)
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医学类获奖项目
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医学类获奖项目
与医学相关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获得者
彼得·史唐
彼得·史唐,美国籍,男,1941年11月生。有机化学家,美国犹他大学杰出教授,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长期担任《美国化学会志》主编,曾获美国国家科学奖、中国政府友谊奖。由中国科学院推荐。
史唐教授长期从事有机化学领域的研究,在有机反应中间体、有机碘鎓盐以及超分子化学等方面取得重要成就。他发现并发展了“定向键合”的自组装方法,利用配位和金属配体的相互作用制备了独特的二维多边形分子以及三维多面体金属配合物。这些配合物在传感、催化、储气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在药物释放、抗肿瘤制剂等生物医药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2005年以来,史唐教授先后受聘为中科院化学所等国内多家研究机构和高校的名誉教授,与我国科学家合作发表高水平研究论文27篇,并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项目(“金属配合物在固体表面的STM研究”)的美方负责人。他还积极参与和促进中美两国化学会的交流,推动在我国举办高水平的学术会议,为推动我国化学领域的科研创新和学科发展,促进中美双方在化学领域的合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维尔特·伊恩·利普金
维尔特·伊恩·利普金,美国籍,男,1952年11月生。医学病毒学专家,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世界卫生组织人畜共患病和新发传染病联合诊断中心主任。由中国驻纽约总领事馆推荐。
利普金教授是采用遗传学方法应对传染性疾病的先驱,他在传染病领域中率先使用消减克隆和高通量测序,发现和鉴定了800多个与人类、野生动物或家养动物疾病相关的病毒,并发明和实施了一系列诊断平台。
2003年SARS流行高峰期,利普金教授应邀来北京,协助我国抗击SARS并指导相关研究,并将携带的1万个检测试剂盒赠与我方。他对促进中美双方在SARS领域的科研合作,以及最终找出战胜SARS的有效手段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利普金教授还与中科院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开展了密切的科研合作,在建立上海巴斯德研究所、广州生物医药研究院、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原发现联合实验室等工作中做出了重要贡献。
约翰尼斯·弗兰肯
约翰尼斯·弗兰肯,荷兰籍,男,1950年2月生。口腔公共卫生学专家,荷兰奈梅亨大学教授,武汉大学客座教授,曾被国际牙科学会评为“1998-1999年度国际牙科医生”,2015年被世界牙科联盟推选为公共健康委员会主席。由教育部推荐。
弗兰肯教授是龋病非创伤性修复(ART)技术的创始人。ART技术不使用牙钻,无需电力及供水设备,为不发达地区龋病患者提供了最佳治疗方案,也使发达地区学校和社区的龋病预防及治疗得以实现。1994年起,ART技术被世界卫生组织正式提倡和推广。
1998年起,弗兰肯教授开始与我国口腔医学界合作,积极推动了中国口腔医学会与世界卫生组织在口腔疾病预防领域的合作和交流,通过讲座培训和临床指导等方式,促进了西部地区口腔健康人才的培养和新技术的推广,与武汉大学深入合作,在ART技术应用和材料研究等方面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为提高我国中部地区口腔卫生保健服务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
医谷+
关于国家科学技术奖
国家科学技术奖完善、设立于2000年,共有5大奖项: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以资奖励在科学技术领域作出杰出贡献的个人和组织。
国家科学技术奖中最具分量、荣耀的当属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根据《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规定,该奖须报请国家主席签署,并由国家主席颁发证书和奖金,奖金为500万元人民币,其它几项奖金则要少得多,一等奖20万、二等奖10万、特等奖100万。
有在当代科学技术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学技术发展中有卓越建树,或者在科学技术创新、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和高技术产业化中,创造巨大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的科学工作者才能被冠以最高荣誉,且每年授予人数不超过2名。
上海第九人民医院《眼眶外科修复重建关键技术体系的创建和应用》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文/上海九院微信号)
项目参加成员包括:范先群,周慧芳,毕晓萍,李寅炜,叶铭,张赫,谷平,孙静,施沃栋,肖彩雯。其中第一完成人范先群是“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牵头成立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眼整形眼眶病学组并任组长。
眼眶病是由炎症、肿瘤、外伤和全身疾病引起的多系统跨学科的疑难疾病,会严重危害视功能,导致视力丧失、面部畸形、甚至威胁生命。我国眼眶病患者多、病情重、致盲致残率居高不下。眼眶病的治疗主要依赖于手术,但是由于眼眶结构的复杂性及其与眼球、颅脑、鼻窦的特殊毗邻关系,眼眶手术难度大、风险高,如何提高眼眶手术成功率是世界性难题。
该项目聚焦眼眶外科修复材料和手术治疗中存在的关键问题。率先进行眼眶微环境和可降解功能化材料研究,研制出眼眶修复新型功能化材料,建立了个性化眼眶修复新技术。从构建数字化眼眶模型入手,以解决关键技术和设备为突破口,创建了眼眶外科修复重建关键技术体系。
1 构建数字化眼眶外科技术平台,制定规范化诊疗新方案:构建数字化眼眶模型、综合测量和虚拟手术等数字化眼眶外科技术平台。提出眼眶骨折新分类,创建整复新术式;建立直接眶压监测和眼球突出度测量新方法,确立眼眶骨折规范化诊疗新方案,牵头制定我国首个眼眶病诊疗专家共识。
2 研制功能化眼眶修复材料,建立个性化眼眶修复新技术:国内外首次发现iPSCs形成的关键路障和干细胞成骨分化重要环路;研制眼眶修复新型功能化材料;建立材料三维定制技术,实现患者眼眶个性化修复。
3 研发眼眶手术导航技术,建立精准眼眶外科新策略:与国外同步研发眼眶手术导航系统,建立术前模拟、术中引导、术后评估的精准技术,实现从经验到精准的转变。应用于眼眶骨折手术,精度从 4-6mm提高至1mm,复视改善从57.5%提高到90.2%,眼球内陷矫正从72.5%提高到90.9%。著名眼眶病专家 G.Dorner 评价该研究“显著提高眼眶修复效果,为临床提供重要支持”。
4 研制内镜导航手术系统,开创眼眶外科手术新模式:提出“内镜导航”新理念,应用视觉标定和增强现实等技术整合内镜和导航,研制内镜导航手术系统,实现影像图像对称匹配、深部组织可视可知、重要结构实时预警,开创眼眶外科手术新模式。应用于眼眶骨折、甲状腺相关眼病和眼眶神经纤维瘤病等疑难眼眶病,显著提高疗效、降低并发症。成功率从 56.1%-73.3%提高到 90.1%,并发症从 10 %-19% 下降到5.8%。成果入选2014年中国眼科十大进展,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瑞金医院陈赛娟院士团队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文/瑞金医院)
陈赛娟院士领导的团队于本世纪初开始,通过不懈的努力,创建了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全反式维甲酸和砷剂协同靶向治疗的理论体系,并实现临床转化的重大突破,使该病成为第一个可基本治愈的急性髓系白血病。
该团队从全基因组水平阐释了维甲酸逆转白血病细胞恶性表型的分子机制;揭示了砷剂直接靶向APL癌蛋白,从而诱导该癌蛋白降解;首次阐明了砷剂“以毒攻毒”治疗APL的分子作用靶点;第一次从分子水平阐明了复方黄黛片治疗APL的“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则。
项目组在大量动物实验、分子调控网络及随机临床对照研究的基础上,应用全反式维甲酸和三氧化二砷联合方案,通过全国多中心临床研究,协同靶向治疗535例初发APL患者,5年无病生存率达92.9%。该治疗方案的长期安全性亦得到充分证明。这一研究成果使APL成为目前唯一能被基本治愈的急性髓系白血病。该突破性成果得到国际上的重大反响,被誉为治疗APL的“上海方案”,现已为全球广泛应用,是转化医学研究的成功范例。目前正在将APL协同靶向治疗的思路进一步拓展至其他类型白血病,使更多的患者受益。
来源:医谷网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