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8日,在2015“医疗创新与产业重构”高端论坛上,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朱恒鹏指出,过去的35年间,中国实现了高速发展,但旧有的经济增长模式已经走到尽头,产能过剩大量存在。在此背景下,公立医院正在丧失继续扩张的空间,并将迎来新的改革和创新窗口。
朱恒鹏认为,随着过去十年居民收入的高速增长,再加上医保覆盖率提升,已经带来医疗消费转型。
2003年的时候,全国的住院率不过4%,2014年达到了16%。这个数字推动的是公立医院飞速扩张,它们的年增长率都在20%以上,有一些医院甚至达到70%。
未来收入增速将会下滑,财政增速放缓,医保也失去了扩张基础,甚至有所下降。青岛市医疗保障协会秘书长刘军帅也指出,医保面临着系统性风险。医疗需求不断上升,医保整体的支出速度明显高于GDP增长,筹资拐点已经到来。
对于公立医院来说,继续进行规模扩张正在失去了空间。另一方面,由于养老制度并轨,公立医院的人力成本也大大增加。朱恒鹏因此判断,惯性作用下,公立医院在未来两三年虽仍可能处于扩张期,此后“好日子”将走到尽头。但他同时提醒,“这不等于民营医院到了黄金期,现在民营医院是早上四点半去登山,却不一定全都能登上山顶看到日出。”
朱恒鹏认为,当下大部分的医疗创新企业最终都会死去,核心问题不是点子和产品不好,而是社会经济的大环境还没有走向市场化。
近两年来,尽管打着健康医疗概念的互联网企业受到资本的青睐,一些传统的商业保险公司也纷纷进军互联网医疗产业,但观察其发育状态,创新力量尚不充足。
朱恒鹏对此担忧,许多新型的医疗服务模式逐渐走向为公立三甲医院服务、为高端客户服务,这与颠覆式创新背道而驰。在他看来,一些商业保险公司的蛋糕已经足够大,形成了既得利益,针对健康产业进行模式调整会比较难。未来商业保险公司是扮演颠覆式创新的引领者,还是扮演三甲医院的护卫者,需要见识和魄力。“如果险企走向为三甲医院倒流高净值客户的道路,就是在强化三甲医院的垄断地位,永远是附庸,不可能发展起来。”朱恒鹏说。
虽然中国整体的财政收入增长放缓,医保基金吃紧,但人们的消费水平日益提升,对高品质医疗的需求仍将进一步释放,可能倒逼出新的创新和改革的机会。朱恒鹏举例说,2003年前后的宿迁医改就抓住了当时的改革机会。由于地方财政拮据,宿迁当年将全市所有的公立医院卖出,一度成为全国医疗改革样本。
“颠覆式创新和改革的时机来了。”朱恒鹏断言:“但对于中国来说必须先走市场化的道路,医生要先自由执业,使得人力资源在市场上得到配制,并以此为基础建立起一个充分竞争的多元市场。”
在同日论坛上,作为嘉宾,也是这两天被《飞鸟集》折腾的作家《冯唐表达了其对2015年医疗看法的十句话。》
来源:《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