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级问诊政策推动从开始到现在,尽管各地的力度和政策不同,但至今仍然没有看到非常明显的患者流向基层的变化。浙江省最近推出了新的鼓励基层医疗发展的趋势,希望“探索建立专项补助与付费购买相结合、资金补偿与服务绩效相挂钩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新机制。”
基层医疗整个板块陷入僵局的原因有两方面。首先,基药零差率带来的收入缺口并没有通过补助被完全弥补。从2009年到2013年,药品占基层收入的比例从49%下降到38%,补助占比从8%上升到17%。而实际落实的时候,很多补助并没有到位,各地的情况也很不一样,整体来说,补助缺口之大给了基层医疗普遍一种较为被动的情绪。
第二,服务的价值并没有上升。在目前的定价体系下,服务仍然是廉价的。服务占基层医疗总收入的比例在过去5年内一直维持在1/3左右并没有明显变化。由于基础医疗覆盖大量的农村地区,很难在短期内重塑价格体系,这导致了医生始终没有动力去做服务,这导致了整个板块的恶性循环,越是没有服务,越是没有病人,财政补助越来越导向经营不善的机构,却反而进一步降低了服务热情。
浙江的新政策提示了两个可能的方向,也可以说两个要解决的问题。首先,基层医生的绩效到底和什么挂钩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对于基层这样首要目标应该定位为建立长期医患关系的服务来说,绩效考核应该是全方位的。除了服务的数量,病人的认可也就是回头率和长期用户对医生的选择是非常关键的,如果一个医生能够长期留住一批病人,那么从一个侧面可以证明其服务是被认可的。多劳多得,长期病人服务补助等设置可能会大大增加基层医疗机构的支出,因此这一块必须要政府补贴才能进行得下去。
而配合医生被病人认可,就必须有基层医疗机构其他方面投入的支持。目前的基层医疗机构普遍处于生存边缘,很难有再投入资本。再投入除了硬件,还包括营销体系、服务培训等,这些软实力很难一蹴而就,需要长期的投入才行。靠目前的补助模式很难让基层医疗改头换面,资金压力会非常大。浙江这次提出了专项补助或者付费购买结合,要落实的根本还是能否让基层的管理模式从靠补贴吃饭,转变为靠市场竞争,通过类公司化的经营,增强服务能力,而且互相之间有比拼的动力,而不仅仅是依赖补贴生存下去。
因此,基层能不能有动力,管理模式仍然是根本。如果不能引入公司经营的经验和模式,让基层机构变成一个能够自我包装、自我营销、发挥自己软实力的板块,仅凭医保报销比例的倾斜,很难让病人真正导向基层。
2013年,基层和一级医院获得的补贴金额已经接近900亿,未来这个数额会更高,是不小的压力。但是如果持续把补贴用在经营不善、自身没有竞争动力的机构身上,而不改变管理这些机构的核心模式,补贴的效应也不能发挥出来。因此,要激励基层医疗机构的核心还是在改变经营和管理的模式,公司化经营可能更有利于基层机构增加市场竞争力。
国家已经出台了一些鼓励民营资本进入基层的措施,虽然目前阶段公立机构本身作为主要控制者仍然是主要方向,高额的补助缺口未来很可能带来进一步民营化合作的机会,在市场开放的条件允许的前提下,或许会出现兼并、托管等机会,引入公司客户服务和市场营销的模式,帮助基层机构真正激励其医生去做服务。
来源:村夫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