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关于春雨医生的消息确实有点刷屏的意思,在很多楼宇电梯里也开始看到春雨医生广告,来自各大医院的医生和记者摆出了各种文艺范做聊天状,心里想春雨医生摆脱了回答问题的都是各中(不是“各种”的错别字,就是“中”字)医院医生回答的固有形象,开始向大医院的名牌或者潜在名牌医生靠拢,倒是好事,只是心存疑虑,这些医生真的能保证线上回答问题吗?于是随便找了个同学,注册缴费,约好时间,等待电话。
春雨开始开设线下诊所的时候,给人感觉有点像携程准备自己开宾馆,如果认定线下形式是不可绕过的环节,是不是自己过去线上实现方式的自我否定?如果最好的策略是线下,又有这么多钱,为什么不一开始就开设医院?当初不走线下医院路子,是顺应互联网潮流,走轻问诊的移动医疗模式,今天却又回头做诊所医院,不如坚定地走下去,做个启迪颠覆医疗模式的烈士,说不定比重新回到开办诊所美名其曰O2O互联网医院要好,春雨的轻问诊还是有价值的,比单纯预约挂号强。
其实不止中国医疗是个难解的谜团,即使是发达国家,整个医疗产业链也是很大的问题,但是解决这些问题,肯定不能靠一个媒介方式,以中国现状为例,明明不存在看病难看病贵的就诊体系,去把医院和医生反复妖魔化,而患者一方,同样也是牢骚满腹,医患双方对医疗过程似乎没有满意的,这些问题都有深层次的原因,而这些根源在体制上的问题是无法通过形式改变的,方式只是改变了沟通和联系的方法,并不能解决这些根源问题。
目前大部分移动医疗公司是用互联网的思维和互联网的形式介入医疗服务这一块,颠覆这类的词语恐怕真的仅是用来忽悠投资,不可否认大家一开始都看到了医疗过程存在的问题,怀着美好的愿景准备改变医患沟通中的种种不便(很重要,仅仅是要改变各种“不便”),可是后来发现没有明确的盈利模式(广告不算,因为任何方式都能实现这种赢利方式),只好继续编写美好的愿景继续吸引融资。
由于就诊就医过程的医患沟通不便,在加上所谓的看病难看病贵以及排队几小时看病几分钟等等观点的误导,一些非医疗行业的先行者在最初介入互联网医疗或者移动医疗的时候,无非是从网络预约挂号、网络轻问诊、导医陪诊和私人医生服务等,再逐渐过渡到所谓的O2O形式线上线下结合互联网医院。当然不管过程和结果如何,包括春雨在内的这些先行者是值得敬佩的,正是因为他们,让大众接受了可以网络预约挂号的习惯,教育了患者通过电话或者网络咨询医生也是要付费的,提高了临床医护人员的技术性劳动价值的认可度。在成熟的医疗市场,患者支付费用,购买医生的技术性劳动,医生付出劳动创造价值,获得收益,在此过程中很少看到第三方中介平台,因为他们的医院在服务病人方面的工作就已经做得很好了,医院有自己的预约系统,医患之间有正常的沟通交流,医患信任度很高,不存在我们要解决的各种不便。
所以值得注意的是,如果仅仅是做预约挂号和轻问诊,就要明白从谁身上挣钱,医生、患者还是医保?哪个环节发生了劳动增值?一项生意如果想要获利,首先要付出劳动创造额外的价值,没有创造价值,就说明必须已有的人员身上挣钱。
以预约挂号为主的平台并没有创造额外的价值,所以理论上很难真正获得收益,目前只是因为国内医疗资源分布的不平衡和医生技术性劳动价值没有正确体现,再加上公立医院缺少主动性服务的意识,所以才暂时需要第三方挂号平台。另外一个原因,以前只有电话预约作为主要的远程预约方式,医院本身无法支撑费用巨大的呼叫中心工作,所以会利用第三方平台,而现在的医院打造网络和微信预约系统越来越方便,医院可以用较低的成本去完成网络预约,这样对第三方平台的需求也会下降。至于轻问诊,撇开法律问题不谈,虽然看上去这种方式是创造价值的,是在医生业余时间为患者服务,或者减少患者路费住宿这些就医成本,但是,这本来就是医患双方的政策沟通,如果要在这些过程中获利,要么是从医生收益一块,要么是患者多付钱。
另外我们会看到,以前经常出现在病房和门诊的医药代表现在换成了各种移动医疗APP推广人员,很多医生开始对一些APP感兴趣,我们也的确看到很多有远见的医生加入轻问诊和网上预约等服务,但是更多医生虽然在手机里下载了很多APP,却几乎从来不用,或者用了一阵就不用了,最好的也就是经常使用一两个而已,这些代表央求医生安装然后再给点礼品让医生注册APP,一般都在医生手机里睡觉,重装系统或者购买新手机后都不一定重新下载,这里面的深层原因也有很多。
最后再说说医患双方的忠诚度,很多移动医疗公司动辄说自己有多少注册用户和多少活跃用户,包括多少医生和患者,把目前所有的网站号称的注册医生加起来可能都不知道是全国医生的多少倍了,注册患者加起来得有几个亿,我们相信这是真的,因为医患沟通不畅,很多患者希望成为尽量多平台的客户,不过我们一定要看到,医疗服务平台注册的忠诚度还是很低的,毕竟,患者的目的是看病,可不是为某个平台的忠实用户,以挂号为例,哪个平台能挂号就用谁,突然有哪个平台有补贴那更是立刻投奔,不大可能成为长期忠实用户。另一方面,看病就诊和打车购物不一样,虽然是绝对刚需,却是低频需求,不容易产生真正的粘性,真有不停地使用平台的客户,往往都是慢性病和疑难杂症,碰上这样的患者,各种平台估计说不清是爱是恨,因为很可能挣不到钱还要贴钱。
等到晚上,也没有等到预约好的咨询电话,网站告诉可以退钱,估计医生同学没有当成一回事,要么忘了,要么正好有别的事情,真正的原因,这种电话他可能根本没放在心上。
不过作为互联网医疗市场的先行者,所有的移动医疗公司都值得敬佩,他们帮助公立医院完成了本应该是医院做的工作,只不过这一行业真的很难。
文/上海东方肝胆外科医院 满晓波
来源:医谷网 作者:上海东方肝胆外科医院 满晓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