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是医生集团的元年,中国现有医生集团的一半在今年成立,但接下来,卫生部门如何监管,医生集团怎样才能走得长远,目前没有成熟的模式。
9月29日,国家卫计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召开医生集团高层研讨会,研究员苗艳青在调研多家医生集团后,初步设想了对医生集团的监管思路;9月27日,刚刚成立的“冬雷脑科医生集团”列出了医生集团在成立之后需要解决的普遍问题。
卫计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苗艳青:该管的管,该放的放
我们在调研中发现的一些问题值得思考。
第一是如何定性、监管和规范医生集团。比如:医生集团是医疗机构还是公司?工商、税务怎么监管,经营范围是什么?可以进行医疗投资吗?可以搞医疗器械吗?能上市吗?门槛又是什么?现在这些都没明确的法律规范。
第二,与医院合作、分成的问题。这个分成比例应该在什么范围之内没有法律说明。现在还有一个障碍,医生集团不能和公立医院合作,这是应当被打破的。
第三,体制内外执业收入差别的问题。比如,有的医生会把价格高一些的服务转移到院外,那么收入就更多了。所以,合理分流病人和无效转移病人是个问题。
第四,保险缺失。如果走出体制后,发生医疗事故怎么办呢?医生集团不是医疗机构,他们能不能购买医疗责任险呢?
第五,医生集团在晋升、科研方面存在政策障碍。很多人说,走出体制就不需要职称了,这并不完全对。而且医生集团也可以做科研(教学),临床服务和科研相互促进,但现在并没有政策支持。我国一些政策障碍包括:执业医师法相对滞后,医生不能跨地域自由流动。特别是对自由执业。
其次是审批方面,大家反映机构审批过程中,办事人员权力寻租空间大。我主张医生集团的精力主要放在医疗服务上,而不是做医疗投资。在美国,法律规定医生集团75%业务必须来自医疗服务。其次,医生集团能够有一个自己执业的平台,是一个独立的组织结构,也应该有话语权和自由权。
冬雷脑科医生集团创始人宋冬雷:医生集团应解决好四个问题
虽然外界普遍看好,但我们还是要头脑清醒。我们是一家体制外医生合伙成立的医生集团,走的是神经外科专业纵深发展的道路。在接下去的实际运作中,需要面对哪些问题呢?
问题一:医生骨干团队的发展有过硬的技术或可持续进步的能力;有以服务患者为最高宗旨的行医目标;有自觉的团队协作精神;有脱离体制完全自由执业的决心;符合这些条件的医生,才能成为医生集团的核心骨干。
问题二:门诊和手术基地的发展这些合作诊所或医院基地,不仅可以做到“以患者为中心”,同时也可以让我们医生的劳动价值得到合理合法的尊重。无论公立或私立,都可以是我们合作的对象。我们和一些平台型的医生集团不同,我们不是利用业余时间组织“开飞刀”业务,而是以和这些基地密切协作为目的。当然,为了更好地实现我们对优质医疗的梦想,集团自建、参建、改建一些诊所或手术基地。
问题三:医生集团的制度设计和科学管理医生是自由身了,本事也会越来越大的,如何还能长期在一起合作?除了共同的目标和长期的利益捆绑(如股份制),还需要打造大家一致认可的企业文化。
问题四:医生集团和互联网+运用好互联网+,运用好众多的资源和平台,寻找到合适的战略合作伙伴,才能使集团的业务快速拓展。这些问题,解决得好,不仅我们自己的医生集团可以发展好,还可以让别人去复制;如果解决得不好,我们的医生集团就会失败,只能为他人提供经验教训了。
医谷链:《卫计委专家苗艳青:美国医生集团监管给我们什么启示?》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