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强医生集团首轮融资终止,何也?乎也?张强如何说?

医疗健康 来源:高端私人医生服务
2015
10/14
08:47
高端私人医生服务 医疗健康

在医疗管制放松的背景下,中国火速诞生了近30家医生集团,发展最快者已实现盈利并临近上市,对于这一新生事物,投资人分化为两派,投入重金或冷眼旁观。医疗行业天然的长期属性与资本的短期回报性发生了碰撞。

近日,张强医生集团发文首次确认终止第一轮融资计划。而另外一些医生集团也频繁传出将获得资本投资的消息,但实际上很多投资并未到位。

对于资方为何终止张强医生集团的投资计划,创始人张强并未过多解释。而对于公司的发展,在他看来,医生集团自身实力足以满足现阶段轻资产模式对资金的需求,只占少量股份的融资计划搁浅,不会影响医生集团的快速发展。而张强医生集团疝外科首席专家、临床基地总监鲍宇克向记者独家透露,“张强医生集团或将在10月登陆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

医生集团是在中国放松医疗管制背景下,近两年涌现的新兴医疗服务组织,资本界对其青睐有加却又审慎观望,业内多位资深人士向 记者分析,目前很多资本都看到了医生集团的发展前景,但很多热钱追求快回报,而医疗投资回报往往周期较长,且从其规模及模式看,医生集团尚无法实现高速增长。

不过,上述人士大都认为医生集团是医疗行业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善方医院院长杨文表示,未来将有更多的医生参与到这个开放性平台。善方医院是于今年9月20日成立的私立高端医院。

对于医生集团目前的发展,阿里健康副总裁倪剑文对 记者说,前期医生集团都在跑马圈地,把各种优质的医疗、医生资源进行整合,但线上出口比较薄弱。业内资深人士刘谦甚至认为,医生集团与移动医疗结合才是完美搭档。

计划登陆科技创新板

近两年来,新兴的医生集团搅动着资本圈,很多医生集团成立之初即宣布获得风投注资。

9月8日,刚刚成立的深圳医生集团“名医汇”宣称将获得来自财富投资、中国凯利集团、北控医疗健康(02389.HK)等多家机构的意向投资,金额超过6000万元;被称为中国首个“体制内医生集团”的“大家医联”披露已获得2000万投资;9月底成立的冬雷脑科医生集团获得中卫、建信康颖、飞马旅三家基金联合投资;凯尔锐肾内科医生集团成立仅仅3个月时,有媒体披露其获得不菲估值,与一家投资机构签署了5000万元人民币的投资意向书,并“与更多投资机构洽谈亿元规模的投资意向”。

据悉,在成立之时,凯尔锐医生集团便规划出清晰的商业模式及资本发展路径,宣称将通过收购自建、占股合作等形式开办“连锁肾病治疗及血液透析中心”,同时投资肾病透析行业的新技术项目。其具体发展计划为,控股经营12家高品质、盈利好的连锁肾病透析中心,预计年总收入4亿元人民币,净利润1亿,争取在2018年上市;上市后,凯尔锐计划通过收购或自建拥有100家以上肾病透析中心,估值达到近百亿元。

不过,有业内人士透露,很多风投对医生集团的投资计划仍然处于“意向中”阶段,真正拿到投资者为数不多。

而近日,张强医生集团亦发文首次确认“终止2014年底启动的第一轮融资计划。”

张强医生集团成立于2014年7月,是中国第一家体制外医生集团,试图为走出体制的医生搭建自由执业平台。成立一年多来,医生集团组建了多个专家团队,与和睦家、沃德医疗中心等高端私立医疗机构合作,通过提供医疗服务取得分成收入或保险支付。

对此,张强表示,只占少量股份的融资计划搁浅并未影响公司的运行发展,凭借医生集团自身实力足以满足现阶段轻资产模式对资金的需求,并称,若一切顺利,张强医生集团将于年前登陆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的科技创新板。

这一消息得到了另一信源的确认,9月20日,在善方医院开幕式上,鲍宇克向 记者独家透露,“张强医生集团或将在今年10月登陆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目前评审工作已基本完成。”

“张强医生集团现已实现盈利,但初期并不看重回报,因为做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直以来张强医生集团对融资的态度很‘谨慎’,引入投资也是希望能够推动医生集团的整体发展。” 鲍宇克向 记者表示。

而在业内人士看来,张强医生集团希望在融资的同时,有更多的自主空间,避免被资本左右发展路径、经营决策等。

工商信息显示,上海张强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已经改为股份制公司,相关股份制结构搭建完毕。

据了解,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的科技创新板是上海市政府计划推出的板块,定位为服务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其与上证所计划推出的战略新兴板有所不同。

根据战略新兴板的相关方案,其将面向已经跨越创业阶段进入高速成长、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而科创板将重点面向尚未进入成熟期但具有成长潜力,且满足有关规范性及科技型、创新型特征的中小企业。

此外,相较新三板500万元的投资门槛,科创板对个人投资者的门槛设置仅为50万元,且设定了宽松的50%涨跌停板限制。

资本的选择

在得知张强医生集团5000万融资终止的消息后,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心脏外科副主任医师、大家医联医生集团创始人孙宏涛唏嘘不已,他曾与多家资本接触并发文总结了投资人对医生集团关注的重点:医生集团内部成员稳定性、可复制性、是否可规模化、创始团队结构合理性以及商业模式等。

近期接受记者采访的多位业内人士也认为,绝大多数创业项目本就很难拿到投资,如果仅是几个同科室大夫小作坊式的创业,则更难拿到投资。

天津市远程医疗协会会长冯雪说,一些所谓声称要输出品牌和管理的医生集团,根本不需要太多的医生去实施,腹透室、血透室甚至都无需医生处理,一些老护士即可。“只有将工序流程化才能产生更多效益。风投要求企业可上市退出、可被并购,或长期可持续发展,但目前很多医生集团并不具备这些条件。”

冯雪向记者分析,很多资本都看到了医疗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与回报,但医疗创业项目难以拿到风投的深层次原因是,医疗本身属性与资本逐利性的差异。

投中研究院认为,人们对医疗的需求促进了行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十二五”以来,医疗行业发展迅猛,期间医药行业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20%。预计到2015年,我国医疗卫生行业总支出为将超过4万亿元,占GDP比重约为5.7%。

正因看到了医疗健康产业的发展空间,很多资本密切关注并参与投入。在今年4月23、 24日,投中集团举办的“2015中国投资年会”上,红杉资本中国基金合伙人陈鹏辉透露,医疗在红杉资本投资中占比20%-30%。

但医疗行业壁垒较高。“对于服务性医疗企业而言,单个机构容易形成业绩上限,模式复制的规模及速度也有限,而这并不是热钱期待的滚雪球似的快速回报形式。”

“医生集团普遍是合伙制,输出智力、劳务,在这种模式下,只有少数才能经营出较大的第三方平台、获得较大的回报。”冯雪表示。

资本天生具有逐利性,目的是为了回报。投中数据显示,2015年第一季度国内医疗健康行业VC/PE机构共发生15起退出:殷拓退出老百姓大药房连锁股份有限公司(603883.SS),账面回报率2.00,账面退出回报为2.46亿美元;九鼎医药退出福建广生堂药业股份有限公司(300436.SZ),账面回报率1.97,账面退出回报为3878万美元;浙江优创退出宁波美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300439.SZ),账面回报率5.68,账面退出回报为1867万美元等。

此外,现有医生集团商业模式的利弊,也让投资人举棋不定。医生集团是在中国放松医疗管制背景下,近两年涌现的新兴医疗服务组织,包括体制内、体制外和互联网三种模式。医生或脱离公立医院自由执业、或利用业余时间多点执业。据业内人士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已成立30家左右医生集团,半数以上于今年5月后成立。

体制外医生集团的典型代表包括张强医生集团、万峰医生集团、杏香园、中欧医生集团等,与这些医生集团签约的医生完全脱离了体制自由职业,医生团队与医院签约,医生集团与医生团队签约,并成为这些医生团队的母体,医生通过医疗服务获得收入。按照国际惯例,支付方为保险公司。

不过,这一模式对医生的进入门槛较高,要求医生个人及团队较为权威。另外,体制外医生集团属于新生事物,各项机制还不健全,医生执业或面临诸多潜在风险。更为重要的是,体制外医生集团无法与医保打通,患者支付是其瓶颈。

体制内医生集团的典型代表包括大家医联、中康医生集团、广州医生工作室、心血管医生集团等。由医生集团为签约医生提供对口执业医院(以基层公立医院和高端私立医院为主)开展医疗服务。

但这种模式受第一执业单位影响,“走穴式”的多点执业无法充分发挥医生个人能力,医生只能在相对狭小的范围内执业,且无法有效管理自己时间。另外,医生选择院外“走穴”执业可能会面临的医疗纠纷等风险。

移动医生集团的典型代表主要包括三甲医生集团、微医集团等,这种模式目前以线上为主,暂未涉足线下实体。

谁将胜出?

尽管医生集团存在各种短板,资本实际参与度有限,但医生集团的形式仍受到业内越来越多的认可,甚至包括地方卫计委的支持。

5月11日,北京市卫计委发布了鼓励多点执业的具体措施,其中提到:“鼓励链接大医院和社区,为患者提供连续诊疗服务和疾病管理的专科‘医生集团’的组建。探索筹建支持医生创业的‘孵化器’。”

“按照国际惯例,医疗卫生不可能全部由政府包办,应由市场配置资源。”善方医院院长杨文向 记者表示,“医疗行业应该由市场引领,而政府负责基本公共卫生、重大疾病、特困家庭的扶持等。推进包括医生集团在内的医生独立执业,对我国医疗体系重构具备深远影响和积极意义。”

杨文还向 记者透露,善方医院正与包括张强医生集团在内的多家医生集团接洽,未来将做成一个开放平台,中国的“医生集团+保险”商业模式开始出现,促进医疗保险由目前以经办业务为主向健康管理性保险业务转变,推进医疗保险向本质回归。

对于医生集团未来如何更好地发展,有业内分析人士指出,移动医疗与医生集团结合的形式或是一条不错的出路。

资深人士刘谦认为,相对于公立医院成熟精密的医疗体系,医生集团必然只能走轻资产路线,切入诊疗技术含量高的环节,瞄准支付能力强、服务体验要求高的患者,通过技术、服务和协作以跟公立医院区分。

刘谦举例分析,“网络问诊”类型的APP可以帮医生集团筛选合适的目标患者,目前已有很多心血管、糖尿病、肿瘤、免疫疾病等垂直领域的APP,聚拢了相当数量的患者;“云影像”和“移动检验”类APP则可以部分解决医疗支持服务缺乏的问题;“医患随访”类型的APP可以帮助医生集团实现持续的患者随访追踪;“医患点评”类APP可实现类似大众点评的功能,提升医生在患者中的知名度等。

事实上,移动医疗目前已向医疗全产业链发展,未来与医生集团的结合或成为趋势。

9月9日,艾瑞咨询发布的“2015在线医疗行业报告”显示,在线医疗产业链基本成型,医疗服务板块和医药电商板块的各细分领域基本完善,在线医疗行业市场规模将超过170亿。

在医生集团发展的同时,很多互联网企业也关注其线上出口。在不久前的2015年医生集团大会上,阿里健康副总裁倪剑文对 记者说:“前期医生集团都在跑马圈地,把各种优质的医疗、医生资源盘在一起,但我们注意到,医生集团后面的出口现在几乎没有,至少线上出口相对薄弱,医生集团和互联网企业如何对接,这是阿里健康现在努力做的。”

9月24日宣布融资3.94亿美元的挂号网也发布了其战略目标,此前3月28日,其已更名为微医集团。在业内人士看来,这是其转变经营的一个方式。实际上,挂号网只依靠挂号的形式,在医疗领域并没有太多黏性,而随着各个医院自身APP的推出,网络挂号的模式也岌岌可危。

“所以他们要推出微医集团,实际上也是移动医生集团的一种类型。”一位业内人士向记者指出。

谁是张强医生集团最大的投资者?

张强医生集团的融资计划,起源于2014年11月10日的一条微博。

从此,各种投资人频繁和张强医生接洽。

“与其说是融资洽谈,还不如说是观点交流和分享,每天都是学习。” 张强说。

随后,医生集团邀请了律师事务所和会计事务所,共同完成了医生集团的股份制改革,完善组织架构和各项规章制度,历时四个月。

股改结束,医生集团进入了良性循环,发展提速。

张强认为:对于医生集团来讲,融资成功,或者融多大的资,并不代表什么。尽管可以融一笔更大的资金,他们婉拒了几家机构要求追加投资5%股权的要求,以保证第一家投资的利益。

张强说因为最早投资或者加盟医生集团的人和机构,总是最为艰难,也最令人敬佩。

无论外界如何反应,张强医生集团坚持稳步前行来代替融资的喧哗。在医生集团内部有一种坚不可摧的价值观:只因解决患者病痛而生。

医生集团行政总监童维楠说,他们开始清醒地意识到投资医院重资产并不是医生集团的优势,而医疗技术和患者口碑才是无法被取代的优势。推行和优质医院签约的PHP模式、建立最大程度符合医生和患者需求的标杆性日间手术中心,才是张强医生集团强项。

医生集团进入快速发展期,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医生集团的未来战略逐步清晰。经过董事会慎重讨论考虑,医生集团战略上更侧重于轻资产模式,于2015年9月14日决定终止融资协议。

医生集团的疝专家鲍宇克医生认为,医生集团自身已经积聚了足够的能量,新一轮战略投资计划能够将把医生集团带入快速发展通道。

“医生集团目前的健康发展,得益于外科医生群体的专注和行动力,得益于他们尊重医疗的规律。医生集团的自身学习能力也决定了具有未来的爆发力。”童维楠说。

那么,到底谁是医生集团的投资人呢?

张强医生给出了一个出乎意料但非常合理的答案:

“医生集团的最大投资者,是那些充分信任我们的患者和家属们,是那些早期加入医生集团的医生、护士、行政和管理人员们,是那些为医改传递正能量的媒体人们,是那些为医生集团分享智慧的各界朋友们。”

在医生集团成为热门的今天,张强医生保持着外科医生职业化的冷静:“虽然投资机构看到了医疗健康行业所蕴藏的巨大空间,医生集团也因此受到资本的追逐,但对于具体实施的路径各方都仍然不清晰。张强医生集团将加快探索的步伐。”

经历了一年多的发展,现在的张强医生集团对未来充满自信。

医谷链

Dr.2:大多数医生集团就是一帮起哄的,没有太多商业价值,尤其不适合风投

来源:高端私人医生服务

为你推荐

第九十一批仿制药参比制剂目录资讯

第九十一批仿制药参比制剂目录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仿制药参比制剂目录(第九十一批)。

2025-04-23 17:29

带状疱疹疫苗“遇冷”,百克生物2024年净利润腰斩资讯

带状疱疹疫苗“遇冷”,百克生物2024年净利润腰斩

近日,国内疫苗龙头企业百克生物发布2024年年报,数据显示,其报告期内实现营收12 29亿元,同比下降32 6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 32亿元,同比下降53 67%。对于营收...

2025-04-23 12:59

国家药监局 海关总署允许进口牛黄试点用于中成药生产资讯

国家药监局 海关总署允许进口牛黄试点用于中成药生产

试点区域为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浙江、江西、山东、湖南、广东、四川、福建、广西等12省(自治区、直辖市)。

2025-04-22 18:48

专注心衰管理,合源医疗完成超亿元融资资讯

专注心衰管理,合源医疗完成超亿元融资

三类有源植入产品

2025-04-22 13:17

欧狄沃®在中国获批可切除非小细胞肺癌围术期适应症资讯

欧狄沃®在中国获批可切除非小细胞肺癌围术期适应症

持续丰富早期癌症临床选择

2025-04-22 11:12

从“不患病”到“活得好”!多方联动助力帕金森病全程管理资讯

从“不患病”到“活得好”!多方联动助力帕金森病全程管理

2025年4月11日是第29个“世界帕金森病日”,今年帕金森病日的主题是“人工智能助力帕金森病全程管理”。

2025-04-22 10:59

又一家A股上市药企,退市已定资讯

又一家A股上市药企,退市已定

一直悬在海南普利制药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最终还是落下来了。

2025-04-22 09:45

重庆常用药联盟接续集采中选结果资讯

重庆常用药联盟接续集采中选结果

近日,重庆常用药联盟接续集采中选情况公布,该联盟由重庆牵头,联合湖北、广西、海南、贵州、云南、青海、宁夏、新疆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等十省(区、市)开展的药品集中带量采...

2025-04-21 18:48

降低20%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风险,诺和盈中国说明书更新资讯

降低20%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风险,诺和盈中国说明书更新

4月21日,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更新诺和盈®(司美格鲁肽2 4mg)的说明书。

2025-04-21 16:02

全周期智控慢病,诺和诺德与京东健康开启战略合作资讯

全周期智控慢病,诺和诺德与京东健康开启战略合作

2025年4月21日,全球领先的生物制药公司诺和诺德与京东健康在北京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标志着双方在糖尿病和体重管理领域的合作进入新阶段。依托诺和诺德百年深耕慢病领域的专...

2025-04-21 15:57

康方生物1类新药依若奇单抗上市申请获批,用于中重度斑块状银屑病成人患者资讯

康方生物1类新药依若奇单抗上市申请获批,用于中重度斑块状银屑病成人患者

该药是我国第一个且唯一获批上市的IL-12 IL-23“双靶向”单克隆抗体新药,是康方生物自身免疫性疾病领域首个获批上市的一类新药。

2025-04-21 13:39

阿斯利康乳腺癌1类创新药卡匹色替片中国获批资讯

阿斯利康乳腺癌1类创新药卡匹色替片中国获批

该药适用于联合氟维司群用于转移性阶段至少接受过一种内分泌治疗后疾病进展,或在辅助治疗期间或完成辅助治疗后12个月内复发的激素受体(HR)阳性、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

2025-04-21 11:02

辉瑞宣布终止一款口服GLP-1减肥药的临床开发资讯

辉瑞宣布终止一款口服GLP-1减肥药的临床开发

近日,辉瑞在其官网宣布,决定终止开发口服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GLP-1R)激动剂Danuglipron(PF-06882961),原因系在一项有关用药剂量的临床试验中,一名患者出现了可能由该...

2025-04-21 10:29

福建省医保局印发单列门诊统筹支付医保药品目录(2024年版)资讯

福建省医保局印发单列门诊统筹支付医保药品目录(2024年版)

根据2024年6月发布的《福建省医保药品单列门诊统筹支付管理办法(试行)》,为了让参保患者无需住院、在门诊就医也能用上国家谈判药品、享受医保待遇,将适用于门诊治疗、使用周...

2025-04-20 13:34

首批中国消费名品名单,医药健康企业有哪些?资讯

首批中国消费名品名单,医药健康企业有哪些?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发布首批中国消费名品名单,分为中国消费名品名单和中国消费名品成长企业名单。首批中国消费名品名单共包括93个企业品牌和43个区域品牌。中国消费名...

2025-04-20 11:17

携手共绘“个性化近视手术”新蓝图:爱尔眼科与爱尔康启动100家医院全光塑技术战略合作资讯

携手共绘“个性化近视手术”新蓝图:爱尔眼科与爱尔康启动100家医院全光塑技术战略合作

双方将以技术共享为核心,以人才培养为支撑,以科研协作为纽带,全力推进屈光手术标准化诊疗体系建设,加速前沿技术在临床领域的普及应用

文/ 屈慧莹 2025-04-19 23:35

CDE:简化港澳已上市传统口服中成药内地上市注册审批申报资料及技术要求资讯

CDE:简化港澳已上市传统口服中成药内地上市注册审批申报资料及技术要求

允许香港、澳门特区本地登记的生产企业持有,并经香港、澳门特区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上市且在香港、澳门特区使用15年以上,生产过程符合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要求的传统...

2025-04-18 18:54

君德医药完成近亿元A轮融资,加速推进创新药械组合平台建设与产品上市资讯

君德医药完成近亿元A轮融资,加速推进创新药械组合平台建设与产品上市

本轮融资主要用于首个减重口服器械的注册及生产销售,以及加速多个核心创新药械组合技术平台的产品管线研发进程。

2025-04-18 14:34

礼来首个小分子口服GLP-1RA药物orforglipron 3期临床研究成功资讯

礼来首个小分子口服GLP-1RA药物orforglipron 3期临床研究成功

Orforglipron是首个成功完成3期临床研究的小分子GLP-1类药物,各剂量组平均A1C降幅为1 3%至1 6%

2025-04-18 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