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分享
移动医疗健康的发展
移动医疗是从远程医疗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远程医疗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开展了。那个时候的远程医疗主要是限定在医疗机构和医疗机构之间或者医生针对他的病人在家庭中做远程指导的医疗服务,这也是目前国家卫计委对远程医疗的规定。
移动医疗是运用现有的移动网络替换了以前有线的交互方式,往往通过智能传感设备连接到智能手机或终端,然后通过网络加入医院医生的远程指导的医疗健康服务。这样做就可以让人为干预更加活跃起来,可以在更多的地方更广泛的环境下帮助患者或者需要使用的人。
看病难看病贵是当今存在的普遍现象,患者如果想去一个好的医院找专家看病诊断治疗非常困难。对于个人健康而言,不仅医生看病非常关键,个人的院外自查、预防等也非常重要。移动医疗主要适用于院外,一定程度上打开了医院的围墙,而它的目标客户往往是亚健康或者慢病的人群。通过做早期疾病的筛查或者病症康复的进程监测等方式,来帮助他们提高健康水平并降低医疗费用。
移动医疗主要包括监测、评估、指导三方面内容。从监测角度来讲,需要适当的医疗器械获得医疗数据,心电这块主要是心电仪;从评估的角度来讲只能是医生,因为有相关规定只能是有资质的医生做最后诊断,并且大部分人也看不懂心电图,只能医生进行判读;从指导的角度来看,可以是医生的指导,当然也可以运用智能算法进行指导,很多公司把患者常见的病例统计出来,作出数据分析,并给出指导意见。
现在有很多健康管理公司都在做出院病人的健康管理。病人出院以后,由于看不到病人的医疗数据,医生往往难以对自己的出院病人进行有效的跟踪管理。但病人出于对自身健康的关心往往口头或者书面问医生问题,其实在这整个过程中,没有医疗数据支撑的话,医生是无法给病人做出诊断的。就比如病人去医院看病,如果不进行检查拿不到临床检查数据的话,医生是不会给病人诊断的,也没办法诊断。
心电设备行业准入及注意事项
从客观上来讲,移动医疗分为两块,移动和医疗,主要的行业监管部门是食药监和卫计委,同时不同的医院和医生也有自己医疗服务规定。
在产品方面,如果您的产品想做成医疗产品,必须经过食药监的认证,如果是心电类的产品的话就属于II类,II类的认证直接在省内就可以完成了。
医疗服务必须通过卫计委会认可,并且还需要和医院或者医生结合,寻求他们的支持。随着互联网移动医疗的发展,现在体制内的一些医生也在网上提供相关医疗健康服务,例如春雨医生或者好大夫网等,他们都在网上对病人进行指导建议。但这些在线问诊的服务还是需要有医疗数据,没有医疗数据再好的医生也无法对你的病情做出判断,并且医生的经验会有差别,病人的风险如何规避是个问题。
医疗器械和其他数码类产品的区别就是是否拿到医疗注册许可证,拿不到认证的肯定不是医疗产品,并且是不是医疗产品由食药监判断决定的。例如苹果apple watch,它上边有很好的脉搏心率传感器,他们一直希望能和apple手机或者平板结合起来进行心率监测。为此他们高层和美国FDA进行了多次沟通,但是最终也没有成功,得到的答复是,这个产品可以作用于健康产品都没问题,但不能作为一个心率计,否则就必须通过FDA认证,因为心率计本身就是医疗设备,II类的。
科学的医疗决策是基于循证医学的基础上,没有数据证明是无法做事情的,并且这种数据证明必须是有价值的医学数据,否则也不能帮到患者。作为医疗行为来讲,卫计委有另外一条规定,医疗行为必须在医疗机构内部进行。也就是说诊断治疗要在医院中进行,无论医院的大小,但必须是个医院。当然现在也有些私人医生或者家庭医生出现,这些都是经过签约授权的,如果以后私人医生家庭医生发展的比较好的话,可能会在病人家里面进行医疗行为。
需要注意的一点是,一个专业的医疗人员,他正确操作医疗设备获取的医疗数据在医院里边是可信的。与之相对的是,如果一个病人自己做了一个心电图,拿到医院去,医生是不会以此为最终诊断依据的,但可以此作为参考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因为他无法判断病人是否严格按照正确方式采集?数据是否有效?这些对我们设备的发展和定位非常重要。
医疗是刚性需求,但并不是粘性很强的需求,人不可能一直在生病,我们可以将一些健康方面的因素加入医疗来提高粘性,健康产品目前不需要食药监注册。做移动医疗需要延展到院外,我们提供一个移动医疗设备获得检测数据、上传给云医生、医生根据这些数据提供专业健康指导建议,这比较符合移动医疗或者针对个人的远程医疗概念。
心脏检查,根据不同用途,医院电生理一般有心电图机和holter,这是长短结合相辅相成的;影像检查有超声、CT、核磁共振、DSA这些都可以做心脏检查。患者无法将院内的大型设备拿到院外去使用,只能在医院或者体检机构使用,并且普通使用者也不具备专业知识去操作。因此根据产品特点、使用复杂程度和使用目的,目前看应该只有心电可以在医院外作为移动医疗产品来应用。操作简便、便于携带、价格较低等都是它们的特点满足院外普通人使用需要。当然这些设备无法取代医院的心电图机和holter,因为医院有专业人员操作的心电图机获得的数据更全面更精确更权威。从应用角度来讲,移动医疗设备往往具有采集、显示、智能心电分析提示、个人信息存储、心电图信息发送及接收远程分析建议的功能。
心电设备公司创业建议
从数据价值的角度来讲,我建议将心电图机采样率做的高一些,如果太低的话,在心电数据应用时,这些数据的价值是比较小。欧美90年开始,已有指南建议实际采样率为500Hz以上,这样心电图数据能将细节显现出来,数据的价值也比较高。
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app应用将数据传输出去,同时也应能通过其他的即时通讯渠道将数据共享出去,这样可以使得用户和医生更方便的应用产品。
医疗产品周期比较长,在研发速度较快的情况下,一款产品研发开始两到三年以上才能拿到证,怎样合理安排时间应对长周期,并且还要在长周期里关注资金的运作,以免出现资金方面的风险是非常关键的。
移动医疗健康领域,尤其是心电,面对病人时,我们要注意急性或者高危病人的高风险,这些病人是要到医院去诊疗的,而我们主要关注的是慢病或者亚健康群体,这才是体现移动医疗产品对医疗健康的价值。
创业本身就很难,医疗行业创业更难,因为它存在很多的条条款款必须遵守,如果出差错的话,公司产品就无法运行了,所以在这种形势下,创业者可以多和行业内的朋友联合,合作共赢,抱团取暖,这样才更容易发展下去。当然行业准入门槛高是把双刃剑。
精彩问答
一、健康和医疗的界限会不会变小,界限变化的关键是什么?
刘剑:会变小些,但不会特别小。医疗服务需要严格的资质,而健康就宽松很多。现在社会倒逼力量越大,监管越严,这方面体现越明确。但是个人对医疗健康快速增长的需求和健康管理对当前医患矛盾和社会个人医疗成本的降低有帮助。
二、关于盈利模式可以在详细表述下吗?还没拿到注册证有什么方法走通销售?
刘剑:现在全球能稳定盈利的移动医疗还没有。我个人认为将来最有可能的应该是个人+医保+商保+数据应用里面寻找盈利。使用上应该是医疗健康+个人健康指导。如果没有医械注册证,不能在市场上做销售。如果有用户应用了你的产品,被发现,你就是全责。最近上海和江苏关停了几十家违规的医疗器械公司。
三、辅助诊断主要在哪些点上?
刘剑:心电图发展了100多年,现在是通过互联网和移动科技把心电图检查延伸到院外,能够早期发现心脏异常、减少遗漏异常情况,早发现、早治疗,降低社会心血管病死亡率和社会个人医疗成本。
四、怎么把心电图室和心内科医生纳入到移动心电的运营环节里来?
刘剑:我觉得从操作和各方面来讲都不是问题,关键是如果是以个人名义来做的话,怎样对这个形式进行质控,因为这是有风险的。
五、用户是医生还是佩戴者?医生重要还是用户重要?
刘剑:主要分为两个方面吧,首先谁是应用者,然后就是谁是支付者。从现在的互联网思维来看,肯定是用户重要,但是医生作为病症诊断的关键环节,也是非常重要,医生不认可的设备往往很难做好。
六、移动心电和什么公司合作?
刘剑:主要看三个方面,第一个用户,也就是如何获得付费用户来源。第二个是付费方,这个要多考虑互联网思维。第三个是数据,数据这块,无论是医疗机构、药商、保险公司还是保健品公司等等都需要,当然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考虑的是如何规范医疗隐私风险的问题。
七、这种医疗诊断服务是否要收费?
刘剑:不是医疗诊断,它主要是医生或者机构通过远程来提供分析建议,所以是一种医疗健康服务,“健康所系、生命相托”,收费是价值和责任体现,如果不收的话,别人也会质疑你产品的可信度,当然由谁来付费可以考虑一下。
八、和国际品牌相比较,我们的优势是什么?付费的形式有哪些?
刘剑:国内企业优势是熟悉国内情况,希望能尽快做大;国际品牌主要集中在医疗专业领域,转型也不容易,但虎视眈眈的看着,比的就是速度和穿透力。从付费的角度来看,有医院渠道可通过医院渠道引导到病人那里付费;没有医院渠道较多通过众筹或者其他健康管理公司、社区及养老行业进行。但以纯线上的方式去抓住用户的话,目前来看是比较难的。
九、能否实现完全智能判读?
刘剑:目前来看是不太可能的,即便是全球做心电最好的公司也只能在使用者受控制的情况下达到一定智能判读准确率。所以目前来看是无法实现的。顶尖水平的智能判读,在受控情况下判读心电图的准确率能达到70-80%,当然这只是常规心电图,holter是无法做到的,也需要人工干预。
十、是不是大多数大型公司都在做智能分析?
刘剑:基本每家大型都在做智能分析,不做智能分析产品是不行的,尤其是在多数人看不懂心电图的情况下,至于哪家做的好这个就不好说了。甚至还有些公司运用心电信号尝试做生物指纹识别,每个人的心电信号差异性是比较大的,但智能分析还是可以提供很多内容。(动脉网vcbeat)
来源:动脉网 作者:赵占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