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今年移动医疗行业进入了下半场,各个巨型公司所获得的超量融资,已经不亚于打车与团购决战之前的资金体量。其中,挂号网投后估值接近30亿美元,丁香园19亿美元,好大夫也快变成独角兽,春雨医生备战上市传拟融资数十亿人民币,杏树林、医联投后估值近2亿美元,趣医网、华康、健康之路、医指通和杏仁医生等都已再次巨量融资。
可以说整个下半场决战在即,行业格局将会有非常大的变化,小团队的融资也将更加艰难。那么最近一段时间,我们还看到不少医生集团的建立,由于很多移动医疗项目进入后期,甭管他们是否能够理解,事实上风投机构已经没有办法下手了,所以好不容易出现了这种看起来很好的概念,他们便蜂拥而至,寻求卡位,极力捧高价格。其实这也是他们没有选择后的群体无意识行为。
首先我是医生多点执业和自由执业的坚定看多者,而且我还是医生,这是一种新的生产关系,可以促进充分竞争,打破公立医院垄断,更好地激发医生潜力,与患者共建和谐关系,也能提升很多医生的价值,好处很多。这里我主要分析一些存在的问题吧,仅供参考。
多数医生集团没有太大商业价值,不适合风投
无论是美国还是中国,大量历史数据分析表明,大多数医生集团是没有什么大的商业价值的,尤其不适合风投。这是因为,医生集团普遍是合伙制以“人”为核心的生产组织方式,他们是以输出智力,输出劳务来进行管理的。这种模式下,只有少数可能会经营出较大的类似第3方的平台,而绝大多数将会介于个体户和小集体企业的形态。
这种形态非常像律师、会计师,包括很多的类似手工业者这种技术活的联盟。它适合私有化,采用合伙人制,你看有几家律师或会计师事务所上市了或者被风投进入了?当然法律服务和会计服务的平台是另外一件事。而且,这种医生集团绝大多数是没有并购价值的,也就是说A并购了B毫无意义,因为他们都是个体户,品牌也无法传承,人走了还可以另起炉灶继续做小生意。最后,这种批量投资大多数又会落入无限的虚空。
从宏观来说,风投追求的是10倍速回报。这就要求企业可上市退出,或是未来可被并购,或长期可持续发展,向下传承;但如果这些都不符合,那难道去疯投吗,去每年分红吗?这个逻辑显然不对!很多业务天生就是没有膨胀性的,有些则是有地域性的,天花板也是很清楚的。
从医生集团本身来说,它的问题也是很多的
第一,医生这个群体,尤其是敢出来的医生,普遍是高级知识分子,而高级知识分子的一个通病,是总觉得自己高得不得了,谁也看不上,老觉得别人会占他们的便宜
同时他们也会把自己的技术或掌握的某个垄断资源看得无比重要,反而缺乏自由市场化思维。就此而言,他们安安静静过小日子,应该是没什么问题,但是想要做成大的事业,就非常艰难了。
这就涉及到一个概念,一个东西是否有价值,与它有商业价值,与它有大的商业价值,是完全不同的事情。非常多的医生和风投在发觉所谓某个领域有痛点有价值的时候,就会自动地意淫,产生了连续默认,这是非常可怕的,真实情况恰恰相反。因此大家可以看到为什么中国那么多的医院很少有医生出来,这里面是有系统性深层次原因的。
第二,什么样的人会出来做医生集团?
肯定是有一定才能,有一定把握,有一定资源,同时对现实不满的一批人。这里还有一些逻辑悖论,比如说,有些医生在某某著名医院的时候,有很多人愿意加号,加号500,甚至2000来挂他们的号。长此以往飘飘然,他们就会默认,他们的号就值两千。那么他们出来做,跟其他的诊所、私营医院或者多点执业机构合作时,就会想当然说我这号要挂500或者2000,然后将挂号钱都给他们,一些辅助检查和药费给机构,然后所有的成本和广告运营费用都人家承担,这是非常贪婪的。
普遍来说这批因某些不满而出走的医生,贪婪的并非少数,尤其很多每天和钱打交道的人,但他们的号之所以能挂到2000元:
一是,有“超级航母”的巨大品牌价值和声誉;
二是,因为有那么多的十几块到几十块钱挂号费的海量患者做基数,这样就会出现拥挤,而在这个过程中,很多人不愿意排队不愿意等,然后就出现了这样加价的市场化行为;
三是,患者之所以愿意出到这个价钱,是因为在这一个著名医院内有强大的综合性科室,如有问题可在内部转诊,也可找到好的医生来会诊,简单说,类MDT的模式也提供了溢价。
可是出来之后自然什么都没有了,所以就算你看完后再分诊,又需要患者再重新来一遍流程。因此这个巨额挂号加价费,恰恰是由这种海量的基础需求和各种综合性因素推升的,而不是你这位医生真的值这么多钱,可自我感觉良好的人不是一般的多。
第三,医生创业很少成功有一些深层次的原因
首先是因为医生退路太多,太灵活。医生大多会想,要是有什么问题,我还可以回去当医生,有什么困难,我还可以在某个地方做个小霸主。这就会导致业务拓展在遇到非常多实际问题和困难的时候,绝大多数的医生会选择退缩,这种例子比比皆是,无须一一列出。
由于医生一直相当于是甲方,医药公司会供着他们,患者也会拍马屁,这样他们很多人就会形成一种飘飘然的认知:觉得是往哪走都应该是顺着他们的,并且认为他们拥有的资源是最大的,独一无二的,这样就会出现系统性的问题。
再者,名医、好医生都是熬出来的。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医生从学生时代就要受到无穷无尽的小概率事件多方面提醒,他们的风险防控意识深入骨髓,这是一种身为医生的逻辑。同时,他们在日常诊疗过程中,医患冲突和利益驱动等会把这种行为进一步放大。但是,他们去创业,开拓一番的新生事物时,其内心中就会出现两种价值观的冲突。医生普遍容易小题大作,会把一个小概率事件上升到非常大的高度,把某一个东西强调得异常重要,而且有时候会缺乏宏观意识。
让医生自己出钱创业会比较困难(炒股票房产除外),因为他们习惯了无风险套利,总是希望别人承担,自己最多搭个工钱,导致项目冷启动艰难。对自己的手艺过分高估,对运营的重要性和成本管理意识不足,觉得都是次要问题,所以这部分人的股权也应该是少数。
第四,在很多的行业和专业,其实医生的重要性没有那么大
比如说普通的高血压、心脏病、皮肤病、糖尿病等慢性病管理,医生的作用并不像他们自己所认为的那样,有时候患者多看少看两趟医生无关大局。而且很多历史的统计学数据正好相反,有些国家医生的长时间罢工反而导致当地死亡率大幅下降,还和罢工时间长短呈现正相关,好几个国家罢工一个月以上的,可以下降50%。实际上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指出,全球病人有三分之一以上死于不合理用药、医源性事故或者过度医疗,这是一个客观现实,无须回避。
未来在处方药网售和移动医疗的双重夹击下,第一个受打击的可能是内科慢性病领域,这里面好多医生的部分收入来源是处方药品的利益。其实非常多的患者只是去复诊配药,这里不必危言耸听,有的患者就是安静服几年的药,不去看医生也无关大局。未来还有智能临床辅助决策系统,循证医学系统和用药系统,基于大数据分析和个体化医疗的方案发展起来之后,会消灭一大批以复诊配药为核心的诊疗需求,然后遇到例外情况进行单独处理,最后从整个卫生经济学角度进行评估,降低社会总成本。
一般来讲,以手术科室为核心业务的会好一点,因为供给量有限,其次它的技术含量会比较高,所以一般发展比较好一些,会容易出现优质优价,就是市场竞争的抬价。但是未来像达芬奇一样或者更高级的手术机器人出现,人工智能+机器学习仍然是非常可怕的,永远不要低估技术进步对行业的影响!
比如说很多慢性病的血透、腹透和某些治疗,一些所谓声称要输出品牌和管理医生集团的商业模式,其实这种绝大多数是自动化或半自动化的,根本不需要太多的医生去实施,甚至就处理并发症而言,因为很多腹透室、血透室的老护士每天都处理,比医生都有经验得多。有些商业逻辑是很荒谬的,尤其是这种大病控制和医保,会在国家的监控范围之内,所以综合毛利率会非常低,君不见重庆刚想涨价一天就被尿毒症患者游行示威。
移动医疗大发展之后行业生态会有变化,早期会促进医生向自由执业发展,后期则会促进大批医生向医疗机构回流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早期没有人出来的时候,谁最先开始会获得先发优势,还会有移动医疗的平台补贴,然后获得大量新患者。但是随着充分竞争的出现,网络无边界的竞争必然会导致强者恒强,那么资源和流量会向 top 5%的人集中,那么下面大量医生就会被边缘化,逼迫他们回流,在美国已经出现了这种趋势,自由执业的医生比例开始持续下降。
综上所述,绝大多数的医生集团就适合做个体户,不适合风投,很多现在看起来比较活跃,可以获得一些广告效应和媒体效应的跟随者,可能会昙花一现,就是一帮起哄的。
来源:Dr.2
为你推荐

三生有幸,医者仁心:三生制药向全体医药工作者致敬!
3月30日是国际医师节,由三生制药公益支持的以“三生有幸,医者仁心”为主题的公益活动,携手20位医生代表,以寄语海报的形式,共同向全体医护人员表达诚挚的祝福与关爱。
2025-03-30 17:38

新版药典自2025年10月1日起实施
3月25日,国家药监局官网发布《国家药监局 国家卫生健康委关于颁布2025年版的公告(2025年第29号)》,2025年版《中国药典》自2025年10月1日起施行。
2025-03-30 17:07

向C端发力,华大集团首届健康同行合作伙伴大会圆满举行
3月29日,以“科技普惠,健康生活”为主题的华大集团首届健康同行合作伙伴大会在华大时空中心成功举办,通过报告演示、展台展示等方式,首次系统性地向外界展示运用生命科学前沿...
2025-03-30 10:38

广州试点创新药械“医保+商保”同步结算
本次试点依托国家医保信息平台,在22家试点医院实现医保+商保一站式同步结算,通过提供“商业保险创新药械结算清单”,商保理赔金额将一目了然,市民只需支付医保和商保报销后的...
2025-03-28 18:41

揽入首付款2亿美元,恒瑞医药就一款II期临床药物与默沙东达成新合作
近日,恒瑞医药发布公告称,公司与默沙东达成协议,将恒瑞医药的脂蛋白(a)[Lp(a)]口服小分子项目(包括名为HRS-5346的先导化合物)有偿许可给默沙东,默沙东将获得HRS-5346在大...
2025-03-28 16:24

国产首款甲状腺眼病靶向药落地湖南,爱尔眼科率先应用
3月27日,爱尔眼科长沙医学中心开出湖南省医院首张国产替妥尤单抗N01注射液处方,并成功为一位中重度甲状腺眼病(TED)患者完成首次注射治疗。
2025-03-27 18:38

复星医药的业绩与生物类似药集采
根据复星医药年报显示,复星医药旗下生物类似药包括第一个国产生物类似药汉利康 (利妥昔单抗注射液)、国内首个获批上市的曲妥珠单抗生物类似药汉曲优 、中国首个中欧双GMP认...
2025-03-27 18:21

预购协议被单方面终止,三叶草生物被要求退还2.24亿美元预付款
3月24日,三叶草生物发布公告,称其全资附属子公司三叶草生物制药(香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三叶草香港”)收到全球疫苗免疫联盟(Global Alliance for Vaccines and Im...
2025-03-27 12:10

在华大动作的背后,阿斯利康如何落子“肺健康”
阿斯利康宣布了一项25亿美元的投资计划,在北京建立第六个全球战略研发中心,聚焦于肿瘤、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免疫学以及人工智能应用等前沿领域的研究和开发,并达成多...
2025-03-27 11:07

罗氏制药与默克达成战略合作,进一步拓展中国肺癌治疗版图
2025年3月26日,罗氏制药和默克共同宣布双方正式签订协议,就特泊替尼(拓得康®)在中国大陆市场的商业化达成合作。双方将充分整合各自优势资源,推动特泊替尼惠及更多METex 1...
2025-03-26 17:17

APASL重磅数据抢先看!吉利德科学公布HBV、HCV、PBC领域多项研究成果
吉利德科学将以壁报和口头报告的形式公布31项肝病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包括慢性乙型肝炎(CHB)领域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TAF)的3期临床研究中国队列随访8年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数...
2025-03-26 14:19

营收飙涨461%现金储备16亿,云顶新耀2024年成功转型Biopharma
3月26日,港股创新药企云顶新耀(1952 HK)发布2024年度业绩报告。报告显示,公司全年收入达7 06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61%,超额完成了7亿元既定目标。
2025-03-26 10:31

2025“数据要素×”•行业样板发布:华山医院•联仁健康“医院数据资产化生态平台”成功入选
近日,由中国信息协会大数据分会主办,信息化观察网承办的2025数据要素融合与应用创新峰会在北京举办,并正式对外发布了2025“数据要素×”·行业样板100例。
2025-03-25 16:06

全国肿瘤诊疗规范化提升行动启动会在京召开,夯实高质量肿瘤诊疗体系
2025年3月24日,由国家癌症中心学术支持,北京中康联公益基金会、辉瑞公司主办的全国肿瘤诊疗规范化提升行动启动会在北京召开,全国肺癌和肾癌规范化诊疗质控讲师培育计划也于...
2025-03-25 09:52

生态赋能,新加坡助力全球企业迈向国际化新高度
本文将通过三家具有代表性的企业案例,解析新加坡如何利用其完善的产业生态体系,为全球医疗科技企业提供全方位支持,助力其全球化布局。
2025-03-25 0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