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离开体制近三年后,原华山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知名脑血管病手术和介入治疗专家宋冬雷教授最终走向了自由执业。9月26日,宋冬雷宣布成立自己的医生集团——“冬雷脑科医生集团”。作为创始人,他在接受《医学界》独家专访时表示,成立医生集团不仅能够推动自由执业、体现医生的真正价值,还可以更好地为民营医院服务,并以此促进公立医院的改革。
据透露,冬雷脑科医生集团的5-6位核心专家已确定了意向,其中既有上海本地的,也有外地的,他们将在签约后全职自由执业,与体制内过来多点执业的会诊专家协同工作。还有一些外籍华人医生也表示了强烈的兴趣。
冬雷脑科医生集团的门诊基地为瑞慈医疗集团上海静安诊所,手术基地尚在洽谈中。《医学界》获悉,上海国际医学中心、以及另外两家公立二甲医院都在考虑之列,预计节后可以确定下来并签约。
换个方式助力民营
迈向这崭新的一步,宋冬雷经历了踏实的积累和执着的探索。当年他不到40岁就被破格晋升为主任医师,是业界公认国内最好的脑外科专家之一。2009年知名演员赵本山在上海突发颅内动脉瘤出血,宋冬雷就是主治大夫之一。因为忍受不了“医疗拥挤”,宋冬雷于2013年初离开了体制内著名三甲上海华山医院,去成立不久的中外合资民营德济医院担任院长。他当时就说过,一个人确实很难改变医疗的现状,但总有人要先迈出第一步。
近三年的亲身经历,让宋冬雷对国内的民营医院现状有了切近的认识:“大多数还在起步阶段,面临生存和发展的难题,普遍规模小,学术水平不高,吸引不到大医生。”由于自己的手术量不断增长,宋冬雷在今年夏天花一周的时间考察了上海多家医院寻求合作,发现私立医院仍然未成气候。
宋冬雷曾听台湾同行介绍,当地的民营医院主要有两种:一是以社会化医保为支撑的非营利性医院,一般走综合的路子,强调成本控制;另一种是商业保险支付的高端医疗服务,强调专科特色,以技术或服务进行差异化竞争。
然而在现阶段的大陆,上述两条路都很难走:综合医院要成为医保定点,就得接受其扭曲定价,医生的技术价值难以体现,而商业医保尚不成熟,因此高端医疗缺乏稳定的客户群体。这种情况使民营医院陷入定位的两难。
部分民营医院的不争气也让宋冬雷失望,他曾在微博上直言:“奉劝不能忍受5年亏损、财力不够的人千万不要投资办医院,因为你们的急功近利不仅会让医院难以生存,也会让你们的投资死得很惨!”
医生集团的快速涌现给了宋冬雷新的启发。前一阵张强医生集团招募加盟者,一下子收到上百份简历,更使他想到,吸引医生集团前来执业,也可以成为民营医院的一种扩张途径。他对《医学界》表示:此次组建自己的医生集团,不仅在于体现医生的真正价值,也希望“以更大的力度支持民营医院发展”。
医生集团执业的普遍模式就是与一个或多个医疗机构签约,在后者的平台上开展诊疗业务。出身于国内神经外科顶级水准的上海华山医院,宋冬雷和他率领的团队无疑会给医疗机构带来人气和声誉。
医生集团肩负使命
宋冬雷筹备医生集团已有时日。因为除了能够帮助民营医院发展,这种执业方式也会促进自己的事业——“自由执业的医生势单力孤,而医生集团可以打造自己的团队,有利于在诊疗业务和学术研究上取得更多成绩。”宋冬雷说。
作为体制内走出来的名医,宋冬雷一直很关注医生的职业发展。张强医生于2013年初率先自由执业之后,宋冬雷与他保持着频繁的交流,曾听从建议在自己的新浪微博ID中加上所从事的专科名称,更好地打造个人品牌。
瑞慈医疗集团上海静安诊所采取“医生工作室”的方式与专家团队开展合作,宋冬雷是首批签约的专家之一,并且以自己的姓名为工作室命名。他对《医学界》表示,医改的目标是解放医生、促进医疗资源的更合理配置和使用,与瑞慈的合作是一个尝试,“有开始就有可能性”。
事实上,宋冬雷在开始之际就想得很远:“如何帮助更多优秀的神经外科医生走出体制、高效服务于患者同时获得自己应有的价值;如何帮助更多的年轻神经外科大夫成长为有真才实学的专家,传承优良的技术服务于大众;如何组建更强大的团队应对更大的市场需求和攻克难题;是我眼下面临的一些大问题。”
宋冬雷曾发微博表示:“凡愿意走向自由执业者,余将助之;凡愿意为自由执业者提供平台的私立医院,余将助之;凡愿意接纳自由执业的公立医院,余亦将助之。余之力量虽有限,但志同道合者必将众矣!”
在建设团队的同时,宋冬雷也非常注重管理方面的问题,曾多次向他的老朋友张强医生咨询,了解医生集团运作方面的经验。他表示,人才遴选、成本控制、赢利方式等往往不是医生所擅长的,未来5-10年他仍然以临床工作为主,同时也会逐渐积累管理方面的经验。
除了倾力于自己的事业,宋冬雷也始终关注医改的进展。在微博和微信平台上,他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建言,也感叹当下的医疗尚缺乏人文精神;他引述台湾的历史经验严正宣称,收受回扣的名医也进了监狱,更谆谆劝诫社会资本不要急功近利。他表示,根据相关政策法规,医生集团不能招收住院医,但如果签约的平台医院是国家的规培基地,他愿意参与对年轻住院医的培训。
今年以来,医生集团风起云涌,对此业界议论纷纷看法不一。宋冬雷预测:未来中国医生的5%将成立医生集团,25%将加入医生集团工作,70%还将在医院以雇员身份工作。但不管如何,医生都将成为自由执业者。
医谷链
《宋冬雷白春学范建高董宇等知名专家加盟 瑞慈开启“私人医生工作室”》
来源:医学界
为你推荐

重庆常用药联盟接续集采中选结果
近日,重庆常用药联盟接续集采中选情况公布,该联盟由重庆牵头,联合湖北、广西、海南、贵州、云南、青海、宁夏、新疆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等十省(区、市)开展的药品集中带量采...
2025-04-21 18:48

全周期智控慢病,诺和诺德与京东健康开启战略合作
2025年4月21日,全球领先的生物制药公司诺和诺德与京东健康在北京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标志着双方在糖尿病和体重管理领域的合作进入新阶段。依托诺和诺德百年深耕慢病领域的专...
2025-04-21 15:57

康方生物1类新药依若奇单抗上市申请获批,用于中重度斑块状银屑病成人患者
该药是我国第一个且唯一获批上市的IL-12 IL-23“双靶向”单克隆抗体新药,是康方生物自身免疫性疾病领域首个获批上市的一类新药。
2025-04-21 13:39

阿斯利康乳腺癌1类创新药卡匹色替片中国获批
该药适用于联合氟维司群用于转移性阶段至少接受过一种内分泌治疗后疾病进展,或在辅助治疗期间或完成辅助治疗后12个月内复发的激素受体(HR)阳性、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
2025-04-21 11:02

辉瑞宣布终止一款口服GLP-1减肥药的临床开发
近日,辉瑞在其官网宣布,决定终止开发口服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GLP-1R)激动剂Danuglipron(PF-06882961),原因系在一项有关用药剂量的临床试验中,一名患者出现了可能由该...
2025-04-21 10:29

福建省医保局印发单列门诊统筹支付医保药品目录(2024年版)
根据2024年6月发布的《福建省医保药品单列门诊统筹支付管理办法(试行)》,为了让参保患者无需住院、在门诊就医也能用上国家谈判药品、享受医保待遇,将适用于门诊治疗、使用周...
2025-04-20 13:34

首批中国消费名品名单,医药健康企业有哪些?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发布首批中国消费名品名单,分为中国消费名品名单和中国消费名品成长企业名单。首批中国消费名品名单共包括93个企业品牌和43个区域品牌。中国消费名...
2025-04-20 11:17

携手共绘“个性化近视手术”新蓝图:爱尔眼科与爱尔康启动100家医院全光塑技术战略合作
双方将以技术共享为核心,以人才培养为支撑,以科研协作为纽带,全力推进屈光手术标准化诊疗体系建设,加速前沿技术在临床领域的普及应用
文/ 屈慧莹 2025-04-19 23:35

CDE:简化港澳已上市传统口服中成药内地上市注册审批申报资料及技术要求
允许香港、澳门特区本地登记的生产企业持有,并经香港、澳门特区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上市且在香港、澳门特区使用15年以上,生产过程符合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要求的传统...
2025-04-18 18:54

君德医药完成近亿元A轮融资,加速推进创新药械组合平台建设与产品上市
本轮融资主要用于首个减重口服器械的注册及生产销售,以及加速多个核心创新药械组合技术平台的产品管线研发进程。
2025-04-18 14:34

礼来首个小分子口服GLP-1RA药物orforglipron 3期临床研究成功
Orforglipron是首个成功完成3期临床研究的小分子GLP-1类药物,各剂量组平均A1C降幅为1 3%至1 6%
2025-04-18 14:12

WSOPRAS 2025落幕:中国眼整形闪耀国际舞台,李冬梅教授代表爱尔眼科获2027年大会主办权
4月10日至12日,世界眼整形重建外科学会(WSOPRAS)2025年国际峰会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盛大举行。
文/李林 2025-04-18 09:27

华东医药2024年报出炉,营收超400亿,创新产品密集上市
报告显示,2024年公司合计实现营业收入419 06亿元,同比增长3 16%;实现归母净利润35 12亿元,同比增长23 72%,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33 52亿元,同比增长22 48%。
2025-04-17 21:18

讯飞医疗与爱奥乐医疗联合首发AI血压计,开启高血压管理新时代
4月11日,在备受瞩目的乌镇健康大会上,讯飞医疗与爱奥乐医疗联合首发AI血压计,作为行业首款搭载医疗大模型的AI血压计,引领家用医疗器械从单一检测工具进化为全周期健康管理解...
2025-04-17 2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