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离开体制近三年后,原华山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知名脑血管病手术和介入治疗专家宋冬雷教授最终走向了自由执业。9月26日,宋冬雷宣布成立自己的医生集团——“冬雷脑科医生集团”。作为创始人,他在接受《医学界》独家专访时表示,成立医生集团不仅能够推动自由执业、体现医生的真正价值,还可以更好地为民营医院服务,并以此促进公立医院的改革。
据透露,冬雷脑科医生集团的5-6位核心专家已确定了意向,其中既有上海本地的,也有外地的,他们将在签约后全职自由执业,与体制内过来多点执业的会诊专家协同工作。还有一些外籍华人医生也表示了强烈的兴趣。
冬雷脑科医生集团的门诊基地为瑞慈医疗集团上海静安诊所,手术基地尚在洽谈中。《医学界》获悉,上海国际医学中心、以及另外两家公立二甲医院都在考虑之列,预计节后可以确定下来并签约。
换个方式助力民营
迈向这崭新的一步,宋冬雷经历了踏实的积累和执着的探索。当年他不到40岁就被破格晋升为主任医师,是业界公认国内最好的脑外科专家之一。2009年知名演员赵本山在上海突发颅内动脉瘤出血,宋冬雷就是主治大夫之一。因为忍受不了“医疗拥挤”,宋冬雷于2013年初离开了体制内著名三甲上海华山医院,去成立不久的中外合资民营德济医院担任院长。他当时就说过,一个人确实很难改变医疗的现状,但总有人要先迈出第一步。
近三年的亲身经历,让宋冬雷对国内的民营医院现状有了切近的认识:“大多数还在起步阶段,面临生存和发展的难题,普遍规模小,学术水平不高,吸引不到大医生。”由于自己的手术量不断增长,宋冬雷在今年夏天花一周的时间考察了上海多家医院寻求合作,发现私立医院仍然未成气候。
宋冬雷曾听台湾同行介绍,当地的民营医院主要有两种:一是以社会化医保为支撑的非营利性医院,一般走综合的路子,强调成本控制;另一种是商业保险支付的高端医疗服务,强调专科特色,以技术或服务进行差异化竞争。
然而在现阶段的大陆,上述两条路都很难走:综合医院要成为医保定点,就得接受其扭曲定价,医生的技术价值难以体现,而商业医保尚不成熟,因此高端医疗缺乏稳定的客户群体。这种情况使民营医院陷入定位的两难。
部分民营医院的不争气也让宋冬雷失望,他曾在微博上直言:“奉劝不能忍受5年亏损、财力不够的人千万不要投资办医院,因为你们的急功近利不仅会让医院难以生存,也会让你们的投资死得很惨!”
医生集团的快速涌现给了宋冬雷新的启发。前一阵张强医生集团招募加盟者,一下子收到上百份简历,更使他想到,吸引医生集团前来执业,也可以成为民营医院的一种扩张途径。他对《医学界》表示:此次组建自己的医生集团,不仅在于体现医生的真正价值,也希望“以更大的力度支持民营医院发展”。
医生集团执业的普遍模式就是与一个或多个医疗机构签约,在后者的平台上开展诊疗业务。出身于国内神经外科顶级水准的上海华山医院,宋冬雷和他率领的团队无疑会给医疗机构带来人气和声誉。
医生集团肩负使命
宋冬雷筹备医生集团已有时日。因为除了能够帮助民营医院发展,这种执业方式也会促进自己的事业——“自由执业的医生势单力孤,而医生集团可以打造自己的团队,有利于在诊疗业务和学术研究上取得更多成绩。”宋冬雷说。
作为体制内走出来的名医,宋冬雷一直很关注医生的职业发展。张强医生于2013年初率先自由执业之后,宋冬雷与他保持着频繁的交流,曾听从建议在自己的新浪微博ID中加上所从事的专科名称,更好地打造个人品牌。
瑞慈医疗集团上海静安诊所采取“医生工作室”的方式与专家团队开展合作,宋冬雷是首批签约的专家之一,并且以自己的姓名为工作室命名。他对《医学界》表示,医改的目标是解放医生、促进医疗资源的更合理配置和使用,与瑞慈的合作是一个尝试,“有开始就有可能性”。
事实上,宋冬雷在开始之际就想得很远:“如何帮助更多优秀的神经外科医生走出体制、高效服务于患者同时获得自己应有的价值;如何帮助更多的年轻神经外科大夫成长为有真才实学的专家,传承优良的技术服务于大众;如何组建更强大的团队应对更大的市场需求和攻克难题;是我眼下面临的一些大问题。”
宋冬雷曾发微博表示:“凡愿意走向自由执业者,余将助之;凡愿意为自由执业者提供平台的私立医院,余将助之;凡愿意接纳自由执业的公立医院,余亦将助之。余之力量虽有限,但志同道合者必将众矣!”
在建设团队的同时,宋冬雷也非常注重管理方面的问题,曾多次向他的老朋友张强医生咨询,了解医生集团运作方面的经验。他表示,人才遴选、成本控制、赢利方式等往往不是医生所擅长的,未来5-10年他仍然以临床工作为主,同时也会逐渐积累管理方面的经验。
除了倾力于自己的事业,宋冬雷也始终关注医改的进展。在微博和微信平台上,他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建言,也感叹当下的医疗尚缺乏人文精神;他引述台湾的历史经验严正宣称,收受回扣的名医也进了监狱,更谆谆劝诫社会资本不要急功近利。他表示,根据相关政策法规,医生集团不能招收住院医,但如果签约的平台医院是国家的规培基地,他愿意参与对年轻住院医的培训。
今年以来,医生集团风起云涌,对此业界议论纷纷看法不一。宋冬雷预测:未来中国医生的5%将成立医生集团,25%将加入医生集团工作,70%还将在医院以雇员身份工作。但不管如何,医生都将成为自由执业者。
医谷链
《宋冬雷白春学范建高董宇等知名专家加盟 瑞慈开启“私人医生工作室”》
来源:医学界
为你推荐

三生有幸,医者仁心:三生制药向全体医药工作者致敬!
3月30日是国际医师节,由三生制药公益支持的以“三生有幸,医者仁心”为主题的公益活动,携手20位医生代表,以寄语海报的形式,共同向全体医护人员表达诚挚的祝福与关爱。
2025-03-30 17:38

新版药典自2025年10月1日起实施
3月25日,国家药监局官网发布《国家药监局 国家卫生健康委关于颁布2025年版的公告(2025年第29号)》,2025年版《中国药典》自2025年10月1日起施行。
2025-03-30 17:07

向C端发力,华大集团首届健康同行合作伙伴大会圆满举行
3月29日,以“科技普惠,健康生活”为主题的华大集团首届健康同行合作伙伴大会在华大时空中心成功举办,通过报告演示、展台展示等方式,首次系统性地向外界展示运用生命科学前沿...
2025-03-30 10:38

广州试点创新药械“医保+商保”同步结算
本次试点依托国家医保信息平台,在22家试点医院实现医保+商保一站式同步结算,通过提供“商业保险创新药械结算清单”,商保理赔金额将一目了然,市民只需支付医保和商保报销后的...
2025-03-28 18:41

揽入首付款2亿美元,恒瑞医药就一款II期临床药物与默沙东达成新合作
近日,恒瑞医药发布公告称,公司与默沙东达成协议,将恒瑞医药的脂蛋白(a)[Lp(a)]口服小分子项目(包括名为HRS-5346的先导化合物)有偿许可给默沙东,默沙东将获得HRS-5346在大...
2025-03-28 16:24

国产首款甲状腺眼病靶向药落地湖南,爱尔眼科率先应用
3月27日,爱尔眼科长沙医学中心开出湖南省医院首张国产替妥尤单抗N01注射液处方,并成功为一位中重度甲状腺眼病(TED)患者完成首次注射治疗。
2025-03-27 18:38

复星医药的业绩与生物类似药集采
根据复星医药年报显示,复星医药旗下生物类似药包括第一个国产生物类似药汉利康 (利妥昔单抗注射液)、国内首个获批上市的曲妥珠单抗生物类似药汉曲优 、中国首个中欧双GMP认...
2025-03-27 18:21

预购协议被单方面终止,三叶草生物被要求退还2.24亿美元预付款
3月24日,三叶草生物发布公告,称其全资附属子公司三叶草生物制药(香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三叶草香港”)收到全球疫苗免疫联盟(Global Alliance for Vaccines and Im...
2025-03-27 12:10

在华大动作的背后,阿斯利康如何落子“肺健康”
阿斯利康宣布了一项25亿美元的投资计划,在北京建立第六个全球战略研发中心,聚焦于肿瘤、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免疫学以及人工智能应用等前沿领域的研究和开发,并达成多...
2025-03-27 11:07

罗氏制药与默克达成战略合作,进一步拓展中国肺癌治疗版图
2025年3月26日,罗氏制药和默克共同宣布双方正式签订协议,就特泊替尼(拓得康®)在中国大陆市场的商业化达成合作。双方将充分整合各自优势资源,推动特泊替尼惠及更多METex 1...
2025-03-26 17:17

APASL重磅数据抢先看!吉利德科学公布HBV、HCV、PBC领域多项研究成果
吉利德科学将以壁报和口头报告的形式公布31项肝病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包括慢性乙型肝炎(CHB)领域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TAF)的3期临床研究中国队列随访8年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数...
2025-03-26 14:19

营收飙涨461%现金储备16亿,云顶新耀2024年成功转型Biopharma
3月26日,港股创新药企云顶新耀(1952 HK)发布2024年度业绩报告。报告显示,公司全年收入达7 06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61%,超额完成了7亿元既定目标。
2025-03-26 10:31

2025“数据要素×”•行业样板发布:华山医院•联仁健康“医院数据资产化生态平台”成功入选
近日,由中国信息协会大数据分会主办,信息化观察网承办的2025数据要素融合与应用创新峰会在北京举办,并正式对外发布了2025“数据要素×”·行业样板100例。
2025-03-25 16:06

全国肿瘤诊疗规范化提升行动启动会在京召开,夯实高质量肿瘤诊疗体系
2025年3月24日,由国家癌症中心学术支持,北京中康联公益基金会、辉瑞公司主办的全国肿瘤诊疗规范化提升行动启动会在北京召开,全国肺癌和肾癌规范化诊疗质控讲师培育计划也于...
2025-03-25 09:52

生态赋能,新加坡助力全球企业迈向国际化新高度
本文将通过三家具有代表性的企业案例,解析新加坡如何利用其完善的产业生态体系,为全球医疗科技企业提供全方位支持,助力其全球化布局。
2025-03-25 0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