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与上门按摩O2O平台功夫熊产生了薪酬纠纷,9月25日,北京地区入驻该平台的一批技师将与该公司对簿公堂。
而这又是O2O圈里一起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事件。
在O2O“烧钱圈地”的阶段,公司忙于冲击流量,先入场的技师则享受到了补贴的红利,两者相安无事。然而随着市场的变化,功夫熊开始转型平台化,调整运营策略及平台与技师的劳动关系,这一过程中,震荡也如期而至,“刷单”、管理纠纷相继暴露。按摩师傅称公司“欠薪”“过河拆桥”,功夫熊方面则称部分师傅存在误会,公司创始人王润在其朋友圈中称,“这些技师是因平台品控查出问题被下线,只实发所得,所有平台补贴被取消,才会对公司有意见。”
王润所称的“实发所得”也暗示出如今问题的导火索——对刷单现象的清理。“刷单”是O2O创业公司最讳莫如深的话题。很难说清刷单究竟是平台默许,还是技师的私人行为。但随着2015年下半年资本趋冷,O2O企业开始做运营及管理上的调整,收窄由刷单带来的补贴成本,这笔“账”如何算,又算到谁头上?矛盾随之集中爆发。
而功夫熊面临的处境并不是个例,O2O企业在洗牌期如何熬过洗牌期的转型阵痛,避免因管理问题引发“内忧”,已经成为一种行业问题。
“欠薪”风波
功夫熊上海平台的周师傅今年3月入驻功夫熊平台,并在此番风波中离职。据他介绍,“从6月份开始陆续有欠薪情况,7月份开始不正常了。因为不能正常发薪水,很多师傅都离职了,上海原来有100多个师傅,到8月份有一半以上技师都离职了。”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功夫熊方面称,技师与平台的负面纠纷,是因为师傅对品控后的奖惩策略有些不满,并不存在克扣薪水,而是根据品控减少了补贴的部分。“由于调整了收入策略,有部分师傅选择自行离开,但目前在线的师傅都处于正常的接单状态,并且都接受新的收入方式。”
不过在向记者报料的功夫熊技师看来,事情远不止收入政策调整那么简单,问题是新的方案不合理,且出现了不符合约定的“欠薪”现象。据周师傅介绍,起初平台薪酬制度是每月男技师7000元保底工资、女技师8000元保底工资,如果超出就按照原收入按二八提成,起初很多师傅月收入都过万元。6月初公司将技师划分出多个不同的价位等级,并提出薪酬改革,4月入驻平台的北京区技师杨鹏(化名)称,公司提供了两个薪酬方案供选择,如果仍希望延续此前的提成方案,就取消保底,如果同意新方案,即此后不按项目金额拿提成,改为算每个月总钟数(1至60个钟1200元,60~120个钟2400元,超出1~59个钟再多给1200元),就可延续两个月保底,杨鹏因此选择了新方案,但他表示在新方案下工资大打折扣,尽管想获得原先7000元保底水平的工资,但根本达不到设定的相应钟数。
8月初,周师傅等人听说将取消(7月)保底的消息,便去公司询问。“我们认为(再延续2个月)保底应当从6月份宣布的时候开始算起,不应该涵盖(扣除)7月的保底。但公司的人说现在师傅特别多,生意一般,就这个样子,不愿意做的可以离职。”周师傅称。而到了8月15日发工资时,包括周师傅在内的很多技师们并未收到7月份的保底工资,只发了实际所得。功夫熊方面告诉周师傅,他没有保底的原因是有一个拒单记录,周师傅则称拒单是因为路途9公里过远,且当时同工作人员沟通拒单,对方并未指出他属于违规。此外,周师傅表示,8月15日后很多人由于各种原因被公司通知来办离职手续。
而根据功夫熊方面的说法,在品控中发现问题的推拿师,按例直接下线,实发所得,取消平台补贴奖励。相关人士表示,在品控上定下的红线,原来有些并没有非常严格地执行下去,所以功夫熊认为要用一个相对快速的方式去推进。“可能我们铺的有些激进,但是这个必须得做。”
不过,最令技师生疑的是与平台劳务关系的“离奇”变更和复杂。据杨鹏介绍,其刚入驻功夫熊时与北京青果工坊科技有限公司签订了一份平台入驻协议。上述协议期限为一年,但时间未满,今年7月功夫熊对技师提出解约,让技师改为与北京半日家政服务有限公司签订了非全日制劳动合同,令人疑惑的是该公司的经营范围并不包括按摩和推拿。“9月1日讨薪时我们报警了,在上海派出所,功夫熊的区域经理说这(技师)不是我们的员工,这都是半日家政派给我们的人。”而此后,师傅们通过查银行柜面明细发现,每月给技师打款的主体也由青果变更为了一家名为北京方胜众合科技有限公司的企业。周师傅称,实际用工、薪酬支付、劳务关系分别属于三家公司。技师们至今与半日家政和方胜众合没有直接联系,功夫熊也未给出让技师与半日家政签约的理由。
而根据功夫熊方面的说法,该公司刚起步时与前几期师傅是直接签订劳动合同的,他们是功夫熊的正式员工。后期功夫熊向平台化转型,是认为在新模式下师傅会更希望以自由职业者的角色工作,因此后续入驻的师傅和功夫熊是合作关系,不存在事实上的劳务关系。而对于记者问及,为何解约后又要促成技师与半日家政签订劳务关系?上述人士表示,是考虑到需要给技师纳税和上商业保险的问题。此外,据称,半日家政是功夫熊的合作方,由半日家政负责统一打款。
但杨鹏则向记者证实,并未获得上保险的待遇。此外,周师傅表示,自他进入公司以来,每月公司都代为扣税,纠纷发生后,功夫熊上海及北京的技师向公司索要纳税凭证,但协调两个月后仍未获得,因此就拿着身份证分别去两地税务部门查询,却发现没有纳税记录。师傅们因此怀疑功夫熊存在偷税漏税的现象。
对此功夫熊相关人士否认了存在侵吞税款的现象。“功夫熊线上所有师傅的个税都是有缴税证明的,但是开立缴税证明需要各地拿原件来北京这边开具,已经和各位师傅沟通过,需要开缴税证明可以把身份证快递给财务,由我们代为去税局开具。”
刷单“疑云”
“这些技师是因平台品控查出问题被下线,只实发所得,所有平台补贴被取消。”矛盾爆发后,功夫熊创始人王润在朋友圈回应。对于品控的效果,功夫熊方面提供了一组数据:品控后投诉率下降60%、半月拒单下降24.13%、因师傅的原因造成退款的占比下降9.61%。
而品控中重点的一环是查处刷单。功夫熊相关人士表示,公司发现了刷单的现象,且这是技师的个人行为。
但对此技师的说法则大相径庭。“刷单是为了做数据,公司之前是默认和赞同的,但是之前的规章制度里没有关于刷单的要求或规定,之后才有的,现在数据做出来了,就让师傅付出代价,说他们刷单。”周师傅称,新规定7月份才出台,但是却有师傅被以刷单为由,补扣了7月份之前的工资,且公司指称师傅刷单却不能出示依据,他认为这种做法很不合理,是过河拆桥。
据他透露,功夫熊平台的很多推广人员会暗示师傅进行刷单。正常情况下,技师做完一单会让客户扫一次二维码,而推广人员则暗示师傅可以把二维码发给朋友,只要在微信上付一分钱,就等于做过这个人(的单子)了。
对于功夫熊平台是否存在推广人员暗示刷单的现象,该公司并没有正面回应,其表示,如果存在这类现象公司不会允许。
功夫熊平台的刷单究竟是平台授意,还是技师所为,无从知晓。然而已然出现资本泡沫的O2O创投圈里,刷单已是无人不知的潜规则。在创业初期烧钱圈地的战术下,部分创业者利用刷单来制造虚假的市场占有率,吸引舆论的关注,进而更容易获得风投融资,而在这一进程中,即使是刷出的虚假订单,平台的员工、合作者或商户仍旧可以获得平台的补贴。因此从表面效果上看,那些刷单的企业与员工(入驻者)似乎各取所需。
但事实上,刷单对于创业公司来说无异于“饮鸩止渴”。一方面,面对刷单的补贴是纯粹的烧钱,且会陷入恶性循环,长期可能使企业面临资金链断裂的危机。另一方面,市场普遍认为今年下半年资本趋冷,O2O的融资面临很大挑战。某风投人士对本报记者表示,下半年风投的投资策略会由海投转向为更加谨慎的“追投”,机构倾向于投在细分领域服务品质过硬、且市场排名靠前的企业。拼品质的基调已经奠定,这也促使创业公司纷纷转向品控管理,而这一过程中,如果处理不好利益分割等问题,矛盾就会一触即发。
易观国际分析师刘旭巍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生活服务O2O与当年团购市场的“千团大战”差不多,都在经历大浪淘沙的过程。本身业务发展不好的企业,会逐渐被剔除出去,而对于按摩、洗衣、美甲等细分领域,市场容量本就有限,这类情况会更加普遍。当行业处于风口,很多诸如刷单的问题都会被热度所掩盖,但到了洗牌期就会暴露出来。
在资本寒冬的O2O企业,相对于思考如何成为风口的“飞猪”,此时也需谨慎考虑的是如何不在风口“翻船”。
功夫熊是一家初创公司,为了流量和入口,进行刷单造势似乎有些难以避免,但对于拥有巨大流量入口的58同城,其O2O业务也依然不乐观。
近期,58同城旗下O2O企业58到家美甲业务爆出员工大规模离职,并与公司产生劳务纠纷。
根据记者了解,58到家的美甲业务的劳务纠纷从今年3月份开始就已经存在,而58同城另一O2O业务58汽车陪练也与公司开始了纠纷拉锯战。
58陷纠纷“泥潭”
58到家美甲业务员工张鑫(化名)表示,近期美甲业务方面离职的人的确很多,原因主要是“无法完成规定的任务”。
据张鑫透露,5月份之前是由公司派单。但是从6月份开始,58到家规定美甲师每人每月需要自己接25单左右,而到了9月份,每月接单量变成了50单,不然就会扣钱。而美甲师们多数是通过预订接单,很多美甲师一方面觉得达不到要求,另一方面认为和公司之前的承诺太不一样,因此做出了离职的决定。
据悉,58到家上海公司在8月因无证经营被工商部门查封。此外,广州、深圳、杭州、大连、武汉、苏州等城市被解约的美甲师也在进行维权。有部分上海员工最近准备向上海市闸北区人民法院起诉58到家,起诉原因为,无故解约、不签劳动合同、未缴纳社保、无故扣除节假日工资等赔偿。
58到家美甲业务在今年3月份开始有离职的情况,而这一情况源于58到家与员工之间重新签订的劳动协议。根据58到家原美甲师王然(化名)向记者介绍的情况,员工大规模离职从6月份就已开始,主要原因在于“任务量逐月增加,与入职时58到家承诺的不一样”。
此外,58陪练也是问题重重。天津的一位58汽车陪练员日前被通知遣散。
这位58原汽车陪练员工表示,58汽车陪练1月进入天津,并在当地招募陪练教练,承诺“五险一金”和底薪,这吸引了很多陪练教练加盟。58汽车陪练方面要求所有车辆车龄在六年内,行驶里程在10万公里以内。由于承诺的待遇较好,不少希望成为陪练的教练特意换了新车。
但好景不长,8月31日,58汽车陪练忽然宣布从9月1日起“不干了”,并遣散所有员工和陪练。总部表示,9月1日取消天津业务,也不给任何赔偿。
对于上述消息,本报记者联系了58到家相关负责人,其表示,离职员工主要是由于未达到公司规定的每月任务量,而且也并没有大规模离职的情况,“上海也没有收到任何诉讼通知”。
9月17日,该负责人回复记者时再次表示,与公司产生纠纷的不少员工反映的问题并非完全属实,公司将不排除用法律手段处理此类问题。
58收缩O2O业务
虽然没有58汽车陪练“遣返”那么激烈,但是58到家的美甲业务确实在悄然收缩市场投入。
这体现在58到家今年年初与美甲师签订的新劳动协议。对于新《协议》替代旧《协议》,丽人部相关领导曾向美甲师王然(化名)等人表示,“原来的薪酬制度由于增加了成本,不被公司认可”,“并且给公司带来的损失”,因此旧《协议》作废,启用新《协议》。不仅如此,虽然遭到了58到家的官方否认,但是王然表示,在今年年初签订新《协议》的会议上,丽人部相关领导也表示,未来将收缩市场投入。
王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第一份《协议》是在去年11月中旬签订的,为期一年,“当时58到家口头承诺,如果赶在11月入职,并干满三个月会多补助2000元”。
当时的《协议》中表示,每月干满30单、50单,分别可以获得300元以及500元的奖金,工资制度是保底金加提成,每月工作量超出保底金的部分,按照五五分成。除此以外,《协议》上写明,美甲师工作用品的押金会在员工离职时全额退还。
新《协议》抬高了每月满单的限额,每月干满100单,能获得500元的奖励,工资制度方面,也改成了按照全流水的80%发放。
不仅如此,连美甲师工作用品押金的退还制度也有了变化,改为半年内离职不予退还、半年到一年内离职退还一半、干满一年全额退还的制度。
“虽然不少人都不愿意签新《协议》,但是不签订新《协议》就没法继续工作,所以不少美甲师都签了”,而58到家相关负责人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却称,若员工不愿签订新《协议》,旧《协议》依然有效。
除此以外,58到家相关负责人用邮件回复本报记者称,58到家和美甲师及劳动者之间并非“雇佣关系”而是“合作关系”。但IT与知识产权律师赵占领表示,按照里面规定的内容可以看出,这属于劳动合同的范畴。58到家与美甲师签订的是《协议》,但基本具备了劳动合同的必备条款,应当视为劳动合同,适用于《劳动合同法》,不应随意表示“无效”或者单方毁约。
而对于58同城旗下58汽车陪练的遣散,及58到家美甲业务收缩,中投顾问高级研究员薛胜文表示,58到家在开拓市场的时候,减少人力成本以及市场投放的根本原因在于市场需求量不足。到门类O2O服务的市场需求其实并没有想象中大,一方面到门服务的收费一般高于实体店服务;另一方面,当前消费者还是更习惯于到实体店进行体验,总之到门服务较为小众化。58到家不愿在此市场上“烧钱”过多。
O2O用工成本成难题
作为市场的新生儿, O2O面临的大难题便是探索成熟的商业模式,每家企业都在用自己的方法,希望在市场中抢占先机。在生活服务类的O2O中,用工以及人力成本的控制,也需要未来的实践和探索。
O2O的人力纠纷不断,成为O2O近期的行业通病。嘟嘟美甲大面积裁员的消息是在7月份曝出来的,据悉,嘟嘟美甲之前从天津退出,近期也从成都撤出。
其实,各家O2O公司产生纠纷的导火索均是裁员。易观国际分析师刘旭葳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一方面是行业遇冷。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各种关于“资本寒冬降至”“泡沫论”的言论扑面而来,“寒冬”将在未来“更加猛烈”,并且成为整个O2O行业的一场大考。
薛胜文表示,目前整体O2O行业的融资难度都开始提升,逐渐不被资本市场看好的原因主要是,当前O2O盈利模式尚未成熟,大部分O2O企业都还没有获得可观的利润,依然在烧钱,这令投资方意识到O2O行业泡沫巨大,投资意愿大大降低。O2O带着光环而生,其概念出现之时,便受到众多投资者追捧,但目前的情况是大量O2O企业倒闭,且市场竞争激烈,成活率极低。这让投资方感到O2O市场的风险太高。
“58在O2O不断进行尝试,业务的收缩也可以说是58的试错之举。”刘旭葳认为,有58同城作为靠山,资金和资源其实是都有保证的,而发展O2O也是在58同城本身业务基础上进行发展,此次业务收缩和劳务纠纷,会让58同城对于O2O行业有一个整体的认识,让以后的行业投资不再激进。因为某个垂直行业以劳务纠纷为代表的负面影响,将会直接影响到58同城的平台品牌价值。
医谷+
此前,医谷内部曾就目前火热的O2O进行过探讨,认为O2O服务,特别是上门服务,应该特别注意的两个问题,分别是隐私问题和“手艺人”问题。
关于隐私问题,任何人其实都不希望将自己的隐私空间在非必要的情况下向别人打开,而家就是一个隐私的载体,打开不仅涉及到个人乃至家庭信息和隐诈泄露的风险,而且还存在偷盗甚至抢劫、诈骗的安全问题。因此上门服务注定是一个小众市场,大多数人不会为了图方便,偷懒就展开自己的隐私。
另外一个是“手艺人”问题,上门按摩的技师其实是一个有些技术门槛的“手艺人”,并不是人人都可以做,而且因为多种环境原因导致也只有少部分人愿意进入这个行当,与此类似还有家政,月嫂,保姆等,特别随着中国富裕人群的增多和60年代,70年代出生人口慢慢进入老龄化,这些行当从业人员其实一定程度上变成了稀缺,与滴滴,饿了么这种人人都可以做为服务供着相比,“手艺人”在O2O领域具有一定的议价能力和不可控性,同时原有的线下连锁店也不会坐以待毙,注定了此类O2O服务创业其实并不容易。
来源:中国经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