猝死早就不是个陌生的话题——这样的故事总是伴有通宵或持续加班等字眼,大多归因为心律不齐。
过去的这周,全世界大多数研究心律不齐的专家都现身于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其中包括世界心律失常学会主席Panos E. Vardas以及亚太心律学会主席金英勋等。这是因为,被誉为心律失常界“奥林匹克”——世界心律大会首次落地北京。在此之前,该大会曾经于2003年在香港举办过。
此次大会的议题大多都集中于中国心律失常患者的日益增长和现实中严重缺乏的医疗需求间的矛盾。据大会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亚太地区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其中中国心律失常患者约有2千万人,每年约54万人为人心脏性猝死。
与庞大的病发人群形成反差的是,中国在此方面获得治疗人群不多,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DC)和心脏再同步除颤器(CRT-)等较高端医疗技术的使用不足。公开数据显示,过去的一年里,病患在中国完成IDC安装的仅有2000多利。
这与欧美国家有很大的差距。这次大会提供的数据显示,欧美国家每百万人口安装心脏起搏器平均为800至1000台,而中国仅有38台。
对于这种现状,从事该领域研究数十年的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心内科主任张澍在对腾讯财经分析称,关键在于治疗的成本。现今全国能够提供房颤手术技术的医院屈指可数。这是因为医院需要建立导管室等手术平台——并非一笔小的数目。此类手术的设备都需要进口,价格当然不菲。
对于患者来说,一次手术就需要至少10万元的开支,而且都是一次性支付。在医保体系并不完善的条件下,对于很多家庭来说并不是小数目。张澍也公开呼吁完善保险体系。现今医保系统未能全覆盖,而商业保险也未完全投入至该领域。据其介绍,对于患者来说,当下安装心脏支架能够报销70%,而心脏除颤器只报销30%。
除此之外,医生队伍也并不充足。尽管ICD治疗已经是一项成熟而有效的技术,能够有效避免室性心律失常引发的猝死,但是国内能够安装ICD的医院以及能够掌握此项技术的医生远不能满足患者的需求,据张澍介绍,更甚是,很多医生并不了解此项技术。这也是此次大会吸引众多心血管科医生的原因之一。
将目光集中于中国的,当然也包括众多心律不齐器械治疗供应商们。对他们来说,高概率猝死的背后隐藏着商机。
来源:腾讯财经 作者:罗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