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U.S.News&WorldReport's“年度医学院”的调查,宾州大学医学院排名第五。宾州大学医学院由雷蒙德和露丝·佩雷尔曼医学院(以下简称:佩雷尔曼医学院)和宾州大学医疗系统共同组成。
始建于1765年的佩雷尔曼医学院是早期美洲殖民地的第一家医学院,目前拥有2035名全职教职工,3400多名学生、培训生、住院医师和研究员。2013财政年度,该院获得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3.92亿美元的研究资金支持。宾州大学医疗系统包括四所大型医院、一个涵盖基层医疗的诊所系统,另外还有医学院的实习基地、家庭护理机构、救济院、疗养院以及多个卫星机构。
不难看出,宾州大学医学院是一个临床、教学和科研结合十分紧密的医学中心。在中国公立医院改革不断推进的当下,宾大医疗集团内的医疗机构如何运营、医生如何的执业做法,或有值得借鉴的地方。
为此,宾州大学医疗系统执行副主管兼佩雷尔曼医学院院长J.LarryJameson博士,来解密宾州大学医疗系统。
作为非营利性机构,宾大医疗系统的筹资来源有哪些?
Jameson:宾大医学院是一个整体的医疗、教学和科研机构,其筹资来源有很多,包括联邦政府的医疗财政拨款、医疗保险的支付、国家卫生研究院的资金、学生的学费、社会的捐赠、研究成果转化后,一些公司支付的钱等。
我们虽是非营利机构,也一直在努力让收入超过支出,但很多时候的支出总是超过收入。多余的收入会用于集团的发展,比如投资于基础设施建设、增添新技术和设备、雇佣更多的护士、发展学术机构和生物医学研究、培训医生等。
在宾大医疗系统内,有大医院也有小的诊所,还有护理和养老机构。那么,这些医疗机构的选址有什么要求吗?政府是否会干预?
Jameson:目前,我们确实在筹建更多的门诊医院,因为门诊病人增速远高于住院病人,而且门诊医疗的效果也更好。门诊医院的选址主要考虑患者方便,通常分布在主要交通干道,或者尚有医疗资源缺口的人口密集区域。一般来说,政府不会对医院和诊所的选址进行干涉,更多还是当地居民在发表意见,有人喜欢,有人不喜欢,比如他们会担心由此造成交通拥堵或是停车难问题。但是审批部门一般不会有反对意见。
宾大医疗系统内的大医院和小医院之间医生是否会流动?
Jameson:会有流动,但这中间需要达到一种平衡。一方面,医疗人员的互换会增加时间和交通成本,但另一方面,他们也需要花时间了解不同医疗机构的情况。总的来说,人员互换更多是出于学习交流目的,但在门诊方面,我们会尽量减少医疗人员的流动性,我们会把更多精力放在培训上,通过缩小医务人员之间的技术差距,来实现系统内部的高效运转。
在您的医疗系统中,专科医生和家庭医生之间的工资差距大吗?
Jameson:是的,这种差距在全美都是十分普遍的,因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普通医生可以在全美自由执业,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决定了工资水平。还有,专科医生和外科医生的薪酬也要高于内科医生。受训时间更长的肿瘤科医生比普通医生薪酬高是毋庸置疑的。
在宾大医疗系统中,有兼职的医生吗?专职和兼职的比例是多少?
Jameson:我们的确有一些兼职医生,雇佣兼职医生对宾大医疗系统来说也是一个新的尝试。我们理解在双职工家庭里,如果一方是医生,那么为了照顾家庭的需要,他就无法胜任全职工作。这时,就需要两个医生分时段轮替合作。我们也在观察兼职医生的尝试是否可行,毕竟,要成为医术高明的门诊医生,实践是必不可少的。外科医生需要不停做手术、放射科医生需要不断分析X光片才能提高水平,所以兼职对于医生成长的影响还要打个问号。
宾大医疗系统的医生里面有很多有自己的诊所吗?这个比例是多少?
Jameson:宾大医疗系统里面的大部分医生都是系统雇佣的全职员工,尽管他们也按科室管理自己的门诊业务。在美国,私人执业正在向医疗集团雇佣快速的转型,宾大医疗系统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大约95%的医生都是我们系统雇佣的。
在中国医生职称的晋升离不开论文的发表,在您的系统,如何评价一个医生?
Jameson:我不认为这是一个问题。每个人的职业发展路径都是自由选择。医学院的毕业生中总会有小部分人选择教学道路,他们会满腔热情做研究,发表论文。关于升职路径,我们有一整套综合考核的评价体系。发表论文的数量、期刊质量、论文被引用的次数、演讲经历、影响力、教学质量等方面都会考虑到。总的来说,这部分人在成为教授的角色之前也需要完成许多工作,而不仅仅是论文的数量。
宾大医疗系统在远程医疗方面做了很多尝试,您如何看待宾大乃至整个美国的远程医疗发展现状?
Jameson:我们在远程医疗方面做了很多的尝试,来研究它是否可行并是否已经发挥最大的作用。目前,远程医疗在系统内部的ICU病房里运用较多。比如,我们可以在监控室里随时监控位于不同地理位置的医院的ICU病房,一旦某个ICU病房出现异常情况,病房里的团队可以实时向我们的医生寻求帮助。通过放大监控镜头,我们可以在监控室观察病人的情况,也可以看到医疗仪器上的数据。另外,远程医疗也用于皮肤科相关的诊疗,医生根据患者用手机发送来的皮肤照片,判断他们的皮肤病是否需要进一步检查和治疗。
目前,远程医疗在美国是免费的,这是它最大的问题。医生的时间和昂贵的技术投入都需要成本,所以医院和医生都没有动力做这件事。我认为,没有人为此买单是不合理的。也许明年或者未来五年就会有人明白,远程医疗能够很好地整合医疗资源,提高医疗服务的效率,它需要有人为此付费。
来源:健康界 作者:吴宁
为你推荐

广州试点创新药械“医保+商保”同步结算
本次试点依托国家医保信息平台,在22家试点医院实现医保+商保一站式同步结算,通过提供“商业保险创新药械结算清单”,商保理赔金额将一目了然,市民只需支付医保和商保报销后的...
2025-03-28 18:41

揽入首付款2亿美元,恒瑞医药就一款II期临床药物与默沙东达成新合作
近日,恒瑞医药发布公告称,公司与默沙东达成协议,将恒瑞医药的脂蛋白(a)[Lp(a)]口服小分子项目(包括名为HRS-5346的先导化合物)有偿许可给默沙东,默沙东将获得HRS-5346在大...
2025-03-28 16:24

国产首款甲状腺眼病靶向药落地湖南,爱尔眼科率先应用
3月27日,爱尔眼科长沙医学中心开出湖南省医院首张国产替妥尤单抗N01注射液处方,并成功为一位中重度甲状腺眼病(TED)患者完成首次注射治疗。
2025-03-27 18:38

复星医药的业绩与生物类似药集采
根据复星医药年报显示,复星医药旗下生物类似药包括第一个国产生物类似药汉利康 (利妥昔单抗注射液)、国内首个获批上市的曲妥珠单抗生物类似药汉曲优 、中国首个中欧双GMP认...
2025-03-27 18:21

预购协议被单方面终止,三叶草生物被要求退还2.24亿美元预付款
3月24日,三叶草生物发布公告,称其全资附属子公司三叶草生物制药(香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三叶草香港”)收到全球疫苗免疫联盟(Global Alliance for Vaccines and Im...
2025-03-27 12:10

在华大动作的背后,阿斯利康如何落子“肺健康”
阿斯利康宣布了一项25亿美元的投资计划,在北京建立第六个全球战略研发中心,聚焦于肿瘤、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免疫学以及人工智能应用等前沿领域的研究和开发,并达成多...
2025-03-27 11:07

罗氏制药与默克达成战略合作,进一步拓展中国肺癌治疗版图
2025年3月26日,罗氏制药和默克共同宣布双方正式签订协议,就特泊替尼(拓得康®)在中国大陆市场的商业化达成合作。双方将充分整合各自优势资源,推动特泊替尼惠及更多METex 1...
2025-03-26 17:17

APASL重磅数据抢先看!吉利德科学公布HBV、HCV、PBC领域多项研究成果
吉利德科学将以壁报和口头报告的形式公布31项肝病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包括慢性乙型肝炎(CHB)领域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TAF)的3期临床研究中国队列随访8年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数...
2025-03-26 14:19

营收飙涨461%现金储备16亿,云顶新耀2024年成功转型Biopharma
3月26日,港股创新药企云顶新耀(1952 HK)发布2024年度业绩报告。报告显示,公司全年收入达7 06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61%,超额完成了7亿元既定目标。
2025-03-26 10:31

2025“数据要素×”•行业样板发布:华山医院•联仁健康“医院数据资产化生态平台”成功入选
近日,由中国信息协会大数据分会主办,信息化观察网承办的2025数据要素融合与应用创新峰会在北京举办,并正式对外发布了2025“数据要素×”·行业样板100例。
2025-03-25 16:06

全国肿瘤诊疗规范化提升行动启动会在京召开,夯实高质量肿瘤诊疗体系
2025年3月24日,由国家癌症中心学术支持,北京中康联公益基金会、辉瑞公司主办的全国肿瘤诊疗规范化提升行动启动会在北京召开,全国肺癌和肾癌规范化诊疗质控讲师培育计划也于...
2025-03-25 09:52

生态赋能,新加坡助力全球企业迈向国际化新高度
本文将通过三家具有代表性的企业案例,解析新加坡如何利用其完善的产业生态体系,为全球医疗科技企业提供全方位支持,助力其全球化布局。
2025-03-25 09:35

“关注睡眠健康 聚焦抗衰未来”2025睡眠与健康学术研讨会在四川成功举办
在第二十五个“世界睡眠日”到来之时,为促进国民健康、呼吁人们重视睡眠问题、树立“防未病”意识。2025年3月21日上午由中国保健协会健康管理专业委员会与四川天府亨特生命科技...
2025-03-24 16:54

响应“体重管理年”行动,众安互联网医院助力国民科学减肥
在全民健康意识不断提升的当下,体重管理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随着国家卫健委等部门对体重管理的重视,以及“体重管理年”行动的推进,越来越多的专业机构开始积极探索科...
2025-03-24 1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