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陈仲强怎样都不会想到,过了57岁,自己竟又有一个“一切从零开始”的机会。
北京大学国际医院(以下称“北大国际医院”)经十年筹建,终于在2014年12月5日正式开业运营。而仅一个月后,北大国际医院理事会决定,由陈仲强出任北大国际医院院长。
彼时,陈仲强出任北大首钢医院院长尚不足两年。关于这则突发的人事变动信息,舆论的震惊很快就被一个更大的关切所取代:北大国际医院的未来究竟会怎样。
始终处在舆论焦点的北大国际医院投资近50个亿,占地44万平方米,核准床位数1800张,是亚洲最大的单体医疗建筑,也是北京大学医学部的第九家附属医院。全国政协副主席、北大医学部主任韩启德,当年给北大国际医院确定的高大上定位是“建设国际一流医院,领跑医疗体制改革”。
除此之外,北大国际医院在北大医疗产业集团构建的产业链当中处于核心地位。这家医院运营的状况,对北大医疗未来的整个产业模式都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相比投资大、规模大、定位高等特点,北大国际医院最为突出的一个特点是,这是一家社会资本举办的医疗机构。尽管新医改多年大力倡导社会办医,但政策上的弹簧门易除,人心上的弹簧门难去。社会办医面临的形势依旧艰难。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陈仲强接掌了这样一家医院。他是谁?他会怎么做?
1 “从零开始”
过去十四年中,这已是陈仲强第三次担任一家医院的院长。2002年到2012年,陈仲强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以下称“北医三院”)担任十年院长,将这家老牌公立医院的平均住院日缩短了一半。2013年,陈仲强上任北大首钢医院,医院门诊量当年超百万,并确定了北京西部医疗中心的宏大规划。
显然,在北医附属医院当中如此出色的业绩,帮助陈仲强在北大医学部乃至方正集团当中赢得了足够的信任,能在北大国际医院起步的关键时期对其委以重任。
但北大国际医院的运营管理恐怕很难依照过往的经验按部就班。虽然同属北医体系,但北医三院是血统纯正的公立医院,北大首钢医院则是国有企业附属的企业医院,而北大国际医院是社会资本举办的非营利性医院。
院长一职虽然对陈仲强来讲并不陌生,但三家医院的具体情况差别不小,特别是北大国际医院与另外两家医院更是有着十分明显的不同。
陈仲强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三院是政府举办的医院,有几十年的历史积淀,在人才、资金方面的基础比较雄厚,更多是要做好发展的规划。首钢医院是国企医院,它所在体系和管理与医疗行业是脱节的,尤其是医院的发展受企业经营状况的影响很大。我其实是帮助它更好地在医疗行业的轨道上发展,但医院在资金方面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
无论怎样,过去所经历的两家医院都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而北大国际医院虽然在硬件设施上远胜前两家医院,但在陈仲强接手时,这家医院仅仅开业一个月,至今仍不满一年,正是一片空白的时候。
“投资、规模都是这么大体量的一家医院,从制度到人员都是新的。它要建成完善的运行机制、模式,形成属于自己的文化、认同,需要不断的探索、磨合、改进,以及进行相关教育、培训,然后才能逐渐形成完全属于这家医院的特色。”陈仲强说,“而这一切都是从零开始。”
“从零开始”,陈仲强对自己所面对的形势看得很清楚。当然,一家医院开业到成熟,尤其是大型综合医院,需要漫长的时间积累。但作为北大国际医院的院长,尤其是在医院起步初期,陈仲强需要尽快熟悉这家全新的医院,并找到一条适合医院发展的道路。
2 五十年的成长周期
上任八个月有余,陈仲强显然做了大量的工作。在采访开始后,他就医院的性质、定位以及未来的发展规划等问题一口气讲了二十几分钟。
陈仲强谈到,北大国际医院是北京大学、方正集团共同举办,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为一体的大型三级综合非营利性医院。“北大医学部在学科建设、医院管理、人才培养等方面提供支持,方正则主要在资金、运行等方面进行保障。”陈仲强说,“它的性质实际上是社会资本办医。”
社会资本办医虽然在实践中的发展面临诸多困难,但一大突出优势是能够更为灵活的满足社会各个层面对医疗服务的多元化需求。在服务的定位方面,陈仲强也给北大国际医院做了更细致的区分。
提供基本医疗服务是北大国际医院承担的基本职能。“我们的基本医疗服务都是按照政府的‘大红本’来确定医疗服务价格,而且服务对象也不仅限于北京地区,也面向来自全国各地的患者。”陈仲强说。
在满足多元化医疗服务需求方面,不同于一般社会办医仅仅定位于高端人群,北大国际医院做了更多的分类。“多元化服务包括面向高收入人群的服务,还有高端技术领域的医疗服务。实际上,普通人群也会有个性化、方便快捷服务的需求。”陈仲强说。
能够提供多种类型、不同层次医疗服务,当然与北大国际医院卓越的硬件设施密不可分,更离不开六家北医附属医院的支持。陈仲强希望,北大国际医院的平台能够为六家医院的优势学科提供空间和支持。
在服务人群的定位之外,陈仲强对北大国际医院在区位上功能定位也有所考虑。
北大国际医院地处京城北部,大医院不多,而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积水潭医院回龙观分院两家大医院也都是新建成不久。而且三家医院在地理位置上也有一定的距离。
“这个地区小医院多,有些特殊的检查做不了,那么通过我们影像、检查、病理、超声、疑难会诊中心等平台的建设,为小医院提供支撑,发挥我们在区域当中医疗中心的作用。”陈仲强说,“另外,我们还可以在北京北部发挥重症抢救、疾病感控等公共卫生方面的职责。”
不过,这些功能的发挥都需要建立在北大国际医院自身发展壮大的基础之上。对于一家医院的成熟,普通专科医院尚需要五到八年的时间来进行资源和口碑的沉淀,更何况像北大国际医院如此规模的综合医院。
陈仲强为医院确定了一个长达五十年的长期成长计划。
“我们确定了分成五年、十年和五十年的分阶段发展目标。”陈仲强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五年是扎实建设,建机制、建制度、建模式,稳健发展;十年是形成我们的优势学科、特有管理模式,成为社会办医领域的旗帜;五十年就是达到韩主席当年提出的目标。”
3 成功必须靠北医?
毫无疑问,北大国际医院未来目标实现需要北大医学部,特别是旗下附属医院的支持。北大常务副校长、北大医学部常务副主任柯杨曾直言:“多学科的注入,这种模式上的创新,几乎是我们在现有体制中唯一可以成功的路。这是一种多赢的模式。”
从发起、筹建到支持,北大医学部对北大国际医院显示出足够的重视。为确保医院能够获得足够的资源支持,北大医学部此前曾专门下发文件《关于进一步支持北京大学国际医院建设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北大医学部各附属医院在医学部统一指导下,共同参与北大国际医院建设。
北医旗下的六家附属医院,北大口腔医院、北大六院、北大肿瘤医院、北大一院、北大人民医院、北医三院都先后与北大国际医院签署了合作共建协议。
正是基于各家医院间资源的支持和整合,柯杨指出:“对于一家新建医院,北大国际医院不需要经历初期的惨淡经营;对于现有附属医院,空间短缺的现状能够得到很好的解决;对于北医,优质的医疗资源、学科能偶在我们自己的旗下得到更好发展,同时教学和科研能力能够得到很好的放大;对于医疗工作者,个人价值也能够得到很好的认同和发挥;而值得我们更加重视并为之追求的是,这一切都最终会让老百姓从中受益。”
最新的进展是,北医旗下六家附属医院的相关学科带头人,包括霍勇、黄晓军、李选、季加孚、梁宇红等,接受北大国际医院的聘任成为科室主任,进一步将心血管内科、血液科、肿瘤中心、骨科部、妇产科、眼科、口腔科、创伤急救中心等特色及重点学科共建落到实处。
“科室主任基本是兼职,他们的主要作用是确定科室的发展方向、组织架构、运转模式、队伍建设。但他们会委派核心专家,有比较固定的时间参与北大国际医院的工作,并将科室主任的设想具体落实。尤其是从年轻人开始培养,组建一支完整的医生队伍。”陈仲强特别强调,拥有自己的医生队伍,对北大国际医院未来的发展尤其重要。
在发展医疗专科方面,对时下极其火爆的医生集团,陈仲强认为它在某些方面会对医院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帮助,但对一家大医院,主要靠医院集团来运转则并不现实。
由于固有观念以及残存的制度因素,社会资本办医对医疗人才的吸引能力方面仍然有所欠缺。“但随着宏观政策、外部环境的变化,社会资本办医终究会有很好的发展空间。那些原有的观念都会慢慢淡化,医生在选择平台时不会再有这样那样的顾虑。”陈仲强说。
来源:健康智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