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移动医疗一年了,创业也有8-9个月时间。这一年来发现国内做移动医疗的创业公司大都围绕医院或医生特别是好医生在做文章,但最后基本上都做成加号的平台,帮患者获得更多与医生预约的机会。加号的方式有多种,可以直接加号,也可以以咨询的名义让患者上传病历。但是,就算这些移动医疗公司帮患者加上号了,也并不是在解决患者在医疗服务中最核心的需求。对于占患者支出绝对大头的药品与诊疗费用这一块,移动医疗并没有真正参与进来。
我的观点是:围绕医院、医生的移动医疗模式就是类SP业务,这不是真正的移动互联网医疗。如果不认清这个问题,移动医疗创业者与投资人都会遇到商业模式问题。为什么这么说?下面是我给出的几点原因:
1、医院、医生本身就是稀缺资源。
移动医疗公司无法将自身的资源扩大、延展、持续,它们与运营商一样都属于国家垄断资源集中导致的。
2、医院、医生特别是三甲医院及名医生自身掌握交易关键节点,类收费站,不需要第三方即可实现变现。
医生靠药品提成及患者红包作为主要收入已经不只是行业秘密了,现在的情况是第三方反过来要依靠他们的资源去变现。正如SP业务也是这样的,运营商自己才是最关键的收费节点,SP公司需要靠运营商才能生存。三甲医院掌握资源的领导及医生,他们首先是体制内的人,晋升与职称来自于体制内部而不是外部,他们不想惹麻烦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在体制内他们就掌握着大量可以创收的来源,看不上移动医疗公司给的这些钱。除了关注学术与休假外,基本不会花时间陪移动医疗公司玩。
3、这类移动医疗公司实现业务的方式有两种,与SP业务的内在逻辑相似。
一是利用稀缺资源倒卖。现在有收入的健康管理公司就是倒卖号及安排住院及转诊业务来挣钱,要有关系,搞定医院或医生才会有利益反之没有。同样,SP就是靠搞定运营商关系好坏来决定收入规模的。现在移动医疗从业人员大都从医药代表转移,部分互联网人。好比SP早期大多从华为中兴等系统设备商转移,这些人离资源近,有关系。
二是把线上的流量直接导给利用流量把用户贩卖给敢赚取暴利的民营医院,也就是O2O模式,如某些搜索公司及寻医公司。为什么互联网公司当初能做SP,就是贩卖网站流量通过运营商来赚用户钱。
4、垄断是最好的赢利方式,无论通过市场竞争还是行政垄断,为什么要把现有的利益分一杯羹给移动医疗?
医疗与SP这两个行业的高利润都来自于行政垄断,差异在于运营商更垄断,有全国性公司。医院是区域垄断,但更掌握底层痛点,所以移动医疗会比SP更难搞,要搞定的人更多,成本更大。
5、资源领域的垄断基本不太可能改革成功,就像运营商多年来的“改革”也仅仅是在人事调整上。
医疗改革未来更多的可能是把二级及社区医院改为三甲医院分院。因为老百姓追求的是稀缺资源,而这种资源不是通过市场化的方式来分配,而是以看似人人平等的方式按地域来划分,最后资源不够只能通过这种改名字的方式使其看起来向资源的重新分配。
6、在医疗领域用户不稀缺,稀缺的是新的用医服务场景。
正因为医院和医生已经是稀缺资源了,所以不要把不稀缺的用户资源嫁接到稀缺的资源中去,这样只会加剧稀缺。比如加号业务,互联网化的结果一定是需求的人越来越多,供给没有增加,然后造成预约医生越来越贵。
7、这类移动医疗公司的商业模式并不健康,同样陷入补贴的困局。
SP业务对互联网是有积极作用的:它不仅救了互联网公司,也教育了市场、用户、服务者、付费习惯,培育了移动互联网的人才,帮助很多互联网公司度过了困难时期。所以说,既然是类SP业务,那么围绕医院、医生的移动医疗现阶段必须是挣钱的。但现状是,很多公司都在医生这一端大把烧钱,希望医生到自己的平台上来,但却没有具体的服务可以落地。这样下去,资源不可持续,用户低频不会回头,烧钱也不会换来回头客与资源的增加供给。
8、很多移动医疗公司启蒙了市场,但都是纯信息服务的医疗互联网公司,还不是服务类公司。
好大夫、丁香园、春雨医生、挂号网都是伟大的医疗互联网公司,他们对移动医疗的作用相当于当初搜狐、新浪、网易、腾讯四大门户对互联网的作用,起着传播普及教育、摧化移动医疗市场用户的作用。但是他们还都是纯信息服务的医疗互联网公司,还不是服务类公司。
这些公司比门户不幸的是因为药品的特殊性,导致药品公司不能在他们那投放广告,所以他们比门户更惨一些,信息类公司卖广告的模式在这行业行不通。转型做医药电商的也有,如挂号网,但是相比医药电商,更重要的是药品的供应链,且占药品大头的处方药及社保报销还不能走到线上。加上医疗互联网公司的流量相比门户其实都还非常少,基本上没有一家医疗互联网公司的DAU过百万。
缺少传统的流量变现途径,要想变现赢利,似乎现阶段唯一的可能就是把流量贩卖给莆田系民营医院。他们有很强的运营变现能力,也承受得住高额的流量费用。但大家现在暂时没有这样做,也是因为VC愿意先给大量的钱烧着,但VC的耐心也是有限的。所以对于移动医疗公司来说,要么勇敢的如当年互联网公司通过SP挣钱一样,把流量导给民营医院,要么自己开诊所去变现。
其实,这些医疗互联网公司今年突然不约而同的开起线下的诊所不是没有逻辑的,本质也是因为线上的流量缺少变现途径,想通过线下诊所切入医药与诊断。但如果没有医保的加入、市场资金压力大,变现还是遥遥无期。他们的诊所最后会比民营医院好到那里呢?我表示担心。
9、移动医疗必须是先解决双方不稀缺方面资源的匹配,让资源更优化的配置才可以做大。
找一个用户的非医院需求场景,又有变现机会的服务入手,可能就是医疗的健康领域和养老领域,都是万亿的市场。这方面已有一些成功的案例,如美年大健康与爱康国宾就是从体检做成上市公司的例子。那么是否有机会找闲置的医护人员或者医院内非挂号诊断资源,如陪医导诊、社区服务去切入是不是有机会呢?也许值得我们去思考。
来源:腾讯科技 作者:岳建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