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是我国全民健康生活方式日,9月的第三个公休日是全国科普日,因此国家卫计委昨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就我国近年来取得的优秀科技成果进行了介绍。
国家卫生计生委科教司司长秦怀金表示,医药卫生是世界各国科技发展的重点和优先领域,“十二五”以来,我国在本领域持续加大投入,组织实施了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等一批重点科技计划项目,累计国家财政投入近300亿元。
2010年至2014年,我国医学SCI期刊论文总量超过23万篇,居世界第2位;2011年以来,医药类专利申请量已位居世界第一;基因组学、干细胞、免疫学等基础研究领域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疾病诊防治技术与产品开发奠定了坚实基础。2011年至2014年,医药卫生科研成果共获得207项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等国家奖励,其中一等奖9项,占总数(57项)的16%;二等奖198项,占总数(990项)的20%。在18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获得者中,就有吴孟超院士(2005年)、王忠诚院士(2008年)、王振义院士(201年)等3位医学科技领域的获奖者。
重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
在心脑血管疾病防治方面,心脑血管病的人群队列研究取得了突破,探索出了一套适合我国人群特点的高血压控制、脑卒中预防治疗及管理模式。在冠心病外科微创技术、重症冠心病临床评估体系、主动脉夹层治疗策略、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技术、疑难先心病外科治疗、肺动脉栓塞症诊治水平方面都取得了进展和突破。一站式杂交(hybrid)技术治疗冠状动脉多支病变,结果发现Hybrid技术在降低术后主要不良事件方面具有优势。国家卒中注册研究提示抗凝治疗可改善首次卒中的严重程度。新药依那普利+叶酸可以进一步预防脑卒中的发生。吴以岭教授团队研发出的中药芪苈强心胶囊使心力衰竭患者获得显著的疗效,同时,在颅脑外科领域取得多项关键技术突破,进一步优化了外科治疗方案,如王忠诚院士发明了脑干肿瘤等疑难脑病手术方法,显著提高了患者生存率和生存质量,把我国神经外科手术带入世界领先行列。
在肿瘤防治方面,针对我国常见多发的肺癌、肝癌、食管癌、白血病等,重点加强早期诊断技术研发,提高了早诊率;研制了一批临床诊疗规范和关键技术,使治疗的规范化与精准化程度大大提高。王振义院士经过多年研究,提出了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诱导分化疗法,开创了联合应用反式维甲酸和氧化砷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先河,使五年生存率上升至95%,使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成为第一个可治愈的成人白血病。
“十一五”以来,以严重危害我国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艾滋病、病毒性肝炎和结核病等重大传染病为重点,不断加大科技攻关力度,在新型诊断技术、优化临床治疗方案、综合防控策略与措施等方面取得系列突破,为降低新发感染率和病死率提供了技术支撑。如,我国自主研发的艾滋病毒核酸检测试剂使检测窗口期由22天缩短至11天,已在全国血站投入使用,有效提高血液安全保障能力,为艾滋病感染者的早发现和控制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解决重症肝病病死率高的难题,我国自主研发的人工肝系统,将急性和亚急性重症肝炎病死率由88%降至21%,慢性重症肝炎病死率由85%降至57%;新型结核杆菌快速检测试剂使检出率提高20%。
新药/医疗器械研发
重点针对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病毒感染性疾病等10类(种)疾病,采取产学研结合的方式,加快药物品种创新研发,已累计有85个创新药物获得批准,超过200个新药品种处于临床试验阶段。如,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靶向新药盐酸埃克替尼、治疗晚期胃癌的靶向新药阿帕替尼、治疗外周T细胞淋巴瘤的新药西达本胺等,均已成功上市,填补了临床空白;在国际上率先研制成功Sabin株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甲型H1N1流感疫苗、戊型肝炎疫苗等,为传染病防控提供了新的手段
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肿瘤诊断新产品用于临床。例如,国内首个辅助肿瘤病理诊断的“VEGF ELISA试剂盒”,已在多家医疗机构推广应用。“EML4-ALK融合基因检测试剂盒”等多个针对靶向药物靶点的检测试剂盒已获得医疗器械注册证。
在干细胞方面,秦怀金表示这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对于正在发展的有巨大应用前景的新技术,一方面要鼓励它进行搞研究,同时要规范保护受试者的权益。一个非常典型的案例,也是我们科技管理工作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关于十三五
在既往“十一五”、“十二五”科技研究的基础之上,我们在“十三五”期间,在心血管领域中间,以防治需求为导向,做好如下几点:
第一,是“建立体系”。在人群层面,我们需要建立一个体系,用中国的大队列、大数据资料,来开发我国人群使用的心血管疾病风险评估体系,用这样的体系筛查的指标,对我国人群尤其是中老年人进行区分,分清低、中、高危人群,有利于目标定向防治,这样可以节省经费成本。
第二,是“加速推进”。在既往有标志性的、分散的临床试验和注册研究取得的突破技术之上加速推进。推荐中国人群常用的降压、调脂、抗凝治疗的具有循证医学以及具有经济成本效益的科学证据,用这些证据来丰富完善我们国人的心脑血管病的防治指南,临床治疗规范和路径,用科技研发的力量来推进国家层面心血管病防治水平的提高,从而使这样的科技创新惠及广大民众。比如,今后几年之内,在高血压防控取得成效的基础上如何提高人群中高胆固醇血症的防控水平,这是我们需要关注的一个重点。
第三,是“中国创造”。尤其是在心血管疾病中间,我们要建立医院、研究机构、企业研发的共同体,打造心血管疾病的新技术孵化和临床转化中心,促进国产创新/仿制药品、材料、器械、新技术的研发和临床应用,要加快这个流程,使得技术到到临床应用的时间要极大的缩短,惠及民众。
第四,是“攻坚克难”。精心组织针对急性心肌梗死、疑难复杂危重心脏病救治的科学研究,提高救治水平,比如复杂的杂交手术,来降低心肌梗死的病死率,改善远期的预后。尤其是在农村地区,农村目前心肌梗死病死率远远高于城市人群,通过这样的攻坚克难,提升科技能力改变农村心肌梗死的救治率,提高生存率,使科技创新让广大的农村患者也能够受惠。
来源:医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