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呼医生包含诊后咨询和随诊工具两个方面,也就是俗称的 “熟人医患”,针对的是那些发生过门诊 / 住院行为的患者群体。团队首先入驻医生,通过医生将产品推广给患者。
在医生端,它是工作台产品,提供便捷的患者管理工具,包括患者指导、VIP 客户个性化服务模板、随诊模板、病历管理、群发消息等。
在患者端,则用微信端做最基础的信息、账户、订单、加号功能。
同样做全科类熟人医患的有杏仁医生和青苹果健康,前者在今年7月完成近 2 亿人民币 B 轮融资,在工具的基础上加入了协作、转诊和私人诊所功能,后期可能会打造较完整地医生助理。
青苹果健康曾获得金沙江投资的 500 美元 A 轮,4月 曾更新一个版本,主要目的是提高医生活跃度。
一呼医生则是在今年5月 获得了 1000 万美元 A 轮投资。
大多数的熟人医患产品都涉及随诊、二次诊疗的付费环节,一呼医生交由医生自由定价,患者付费,客单价最低数十元,最高 300~500,允许免费加号(平台免费)。
目前平台上有 10 多万注册医生,300 万患者,付费率 50%,不存在分成,无额外补贴,税费平台交。至于康复中的增值服务,创始人马海平表示,暂时未对接第三方康复 / 体检机构,但市场上不乏一些民营康复医院,与平台业务联系较为紧密,缺点是数量少。
熟人医患和随诊产品出现时间比较早,一方面,信息化程度较高的医院会开发自己的随访平台,主要面对那些老人患者和大病、慢病患者;另外,互联网医疗创业团队则看中了面对面诊疗后产生的信任和粘性,医生对患者的建议价值更大。
但投资方和业内人士也会有几个共性的问题,比如医生对随诊的需求和价值认可,医生工作和空余时间比例,随诊是否能将在线咨询业务做的更进一步,等等。
对此,一呼医生创始人马海平说,有一些所谓的 “刚性问题” 也许并不存在,或者说,在一呼的平台上,医生非常肯定两个价值:
1.收入
全国高收入医生占比不到千分之一,且反腐和医药分家手段削弱医生收入,比如葛兰素史克公司行贿被查出;另外,部分医院一刀切政策减少飞刀订单。对于那些专业性强、高年资、客单价高的医生而言,客户付费意愿高,医生也愿意提供相对复杂的定制服务。
2.口碑需求
知名专家数量有限,病人严重依赖以医院为中心的职称评价体系,年轻医生需要建立口碑提高单量,这类医生更活跃、态度好,更在意软件易用性、结算及时性、线下活动带来的品牌、口碑和客源。
总体来看,医疗市场回归理性,鼓励医生通过专业知识赚钱,用态度和专业获得口碑。
而对于病人而言,一方面他们在第三方机构或者其他医院的检查结果获得平台上医生认可,能够获得有针对性的指导,也完成信息闭环。特别是在外地的病患,或者在社区医院就能检查的慢病患者,避免时间成本的浪费。
另一方面,有二次诊疗需求的用户,可以凭借与医生建立的信任关系获得加号。而根据目前大多数加号产品运营情况,医生也可以与病人约定,在闲置时间多点看病,是一门越开放,增量越大的生意。
虽然平台服务多元化,但马海平也表示,现在还不适合走入收费环节,或者说,是否抽成与市场竞争环境相对应。团队主要成本支出是管理费用和地推费用,在北京有 50 多名员工,全国有 100 人左右的地推团队。
“其实收费玩法很多,比如佣金、广告、数据服务、增值服务等,但在我看来,这些都没到时候。而且不乏在后期发掘出更合适的商业模式。”
毕竟在全民出海的年代,鱼池是要先养起来的……
来源:36氪 作者:Lea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