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疗应为大部分人服务》一文中,我们指出医疗从公共卫生的角度来看,医疗的目的应该是为大部分人服务。这不仅体现在医疗服务上,也体现在医疗支付上。
目前市场上经常把服务或产品定位为高端、中端或低端,但医疗的一个问题就是目前往两头发展,中间的大片市场却仍是空白。
以医疗服务为例,很多商业模式把对象锁定在高端人群,这是以这些人对价格的接受能力来看的,比如昂贵医院、出国就医、高端医疗保险、以及一些名医诊所等。这类产品的共同问题是可以接受的人群很窄。而与此对应的另一头,则是快速崛起的莆田系医院,占了医院民营化的大头。但随着各种服务质量和安全性问题曝出,这一体系也无法代表真正中产阶级所需要的医疗服务,而中产阶级恰恰是医疗服务应该抓住的大部分需求的重要一环。
中端因何缺失?背后主要的原因还是整体医疗服务的畸形定价。以公立医院为主的医疗体系给医生的服务价格是很低的,10到17元的普通门诊定价已经根植老百姓的生活,虽然由药品主导的模式让均次门诊费用居高不下,但大部分人已经接受了挂号费便宜,买药贵这样的事实。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想要走出一条折中的路是很困难的,比如把挂号费提高到150到250,而把药费和检查费降下来,最后的均次医疗费用可能和高药费低服务的模式相差不多。
然而要市场接受这样的中端模式难就难在消费者习惯的改变上,不过,有利的因素是中端市场的需求非常大,这批人主要是教育程度较好的企业员工,家庭将会是主要的消费力。这批用户对现在的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都存在不满,非常希望能够有优质有效的服务,但他们的经济能力决定了他们不可能接受昂贵私立医院如和睦家这样的价格,而大部分人往往也并没有个人或雇主购买的保险去覆盖这些服务。虽然有需求,对价格的承受能力是这些人是否可以成为用户的关键因素。
因此,真正以服务为核心的中端医院或诊所将有很大的需求,可是矛盾的也正在此。需求在短期内可能很难转化为消费,背后的阻碍因素有三个:首先是上面提到的用户对医疗服务定价的习惯性问题,其次是对刚兴起的新事物的不确定和不信任感,最后则是支付方——中端医疗保险在短期内仍然是缺失的。
这三个因素决定了短期内中端医院和诊所需要经历一个布局阶段,也就是新建大量高质量的诊所,用服务的口碑先吸引市场,同时在定价上,可能要经历一个跑量的阶段,一开始可能只有少部分人愿意自费接受这样的服务,然后慢慢的等口碑上去之后,可能会引起保险公司的兴趣,捆绑中端团体保险,然后从B端增加量。从开诊所和医院,增加布点,然后到客流量上去,保险进入再带来更多团体客流,这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
中端市场的潜力不可忽视,但短期内仍需大资金布局,面临价格和流量的矛盾问题,需要经历一个亏钱的过程,等市场量和点都起来以后,必然会淘汰一部分质量不好的服务商,最后达到市场的成熟期。鉴于医保的资金压力迫在眉睫,对商业保险的开放是必然这一点因素,这个时间窗口应该不会太长,很可能发生在五年之内。
来源:村夫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