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3日,素有科幻文学领域“诺贝尔奖”之称的2015年“雨果奖”在美国西雅图揭晓,在国内广受美誉的刘慈欣的《三体》不负众望,获得最佳长篇小说奖,英文版翻译者,华人科幻作家刘宇昆代领奖项。
目前,随着大数据、云存储和硬件技术的发展,人们表现出了一种担心,那就是随着技术的积累,科技的进步,在某个临界点以后,机器人将会拥有智慧,并最终取代人类,那么作为中国硬科幻文学的领军人物,刘慈欣对人工智能的未来发展有什么样的见解呢?其在6月份接受《瞭望东方周刊》采访时曾做了如下的回答。
记者:人工智能有哪些无法突破的障碍?
刘慈欣:比如,人类对大脑的认识,你要想造出有自我意识的人工智能,必须了解人类大脑的运作模式、机理。但现在人们对大脑运作的了解和认识,还处于原始状态。
人们之前想当然地认为,大脑是由1000亿个神经元互联产生的意识,但现在又有一个新的发现让脑科学家彻底绝望——以前人们认为一个神经元就是一个简单的电 路,现在发现不是那么回事,同样的输入,不同的神经元输出却不一样。这说明神经元极其复杂,不但数量有1000亿个,很可能每一个神经元都相当于一个小的 大脑。你说怎么研究?
再比如,人们以前认为,计算机的计算速度达到人脑的计算速度,就可以产生智能。但是现在这样的计算机已经有了,就在中 国,在合肥的中国科技大学就有,可它有智能吗?没有,因为智能是要靠软件来实现的,软件能编出来吗?那太复杂了。软件在这个方面的技术能不能突破,也是个 问题。
这些技术障碍有两种可能,一是可能理论上会突破,但还有一种可能,即这是一条不可跨越的线,我们永远突破不了。
记者:就像50年定律,永远是50年以后的事?
刘慈欣:是的,至少目前来看人工智能还没有突破的希望。霍金等人预言说,人工智能比核弹还危险,说我们马上就要被人工智能控制,我觉得有点危言耸听。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普通人还是低估了人工智能。
我的看法是,它有许多目前还无法确定是否能够真正突破的技术障碍,但这些技术障碍一旦被突破,就会产生出非常强大的东西,人类将无法理解它,无法与它交流,就像蚂蚁无法理解人类的行为。
为了让观众好理解,所有的科幻电影中描写的人工智能的能量,其厉害程度连真正的人工智能的千分之一都不到。真正的人工智能不是这个样子的,没有那么弱。
我们跟黑猩猩之间的智商差别,也就是80和150之间的距离,但人工智能和我们的差别可能就是150到15万的距离了。这种情况下,两个物种是完全没有办法相互理解的。
来源:医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