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见面,是在一次小型医疗人聚会上,他的发言朴实而耿直,甚至有点“学究”的味道。后来才知道,他是有着20年创业经历、管理着200多名职员的医学信息公司“医脉通”的创始人——田立新。
在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年代,百度几乎搜不到他的信息,多少有点儿让人匪夷所思。医树网的一位朋友告诉我,“医脉通相当低调,很多圈外人并不知晓,其实他们实力很强,在移动医疗部分细分领域排名第一,属于一直默默赚钱的。”
医脉通在北三环边上一栋有点旧的写字楼里已经十年。我在前台等候时,发现旁边用于面试的房间取名“良知”,对面的会议室门上写着“知行”,他说,“我喜欢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都喜欢,但我更信奉自由。”
我对数据极其敏感,这一点没有几个人能比得上我。我的记忆力很差,但是医学领域的概念,几乎过目不忘。
高考时,田立新想报考北大医学院,遭到家里人反对,因为“当时对医学没有更深入的了解,家人不同意也就没有太纠结”。后来服从了家人意愿,上了清华大学核物理专业,“我对数据极其敏感,这一点没有几个人能比得上我”。
但这没有影响他对医学的兴趣,甚至越来越浓厚。在他办公室里,堆满了医学书籍,“自己只要闲下来就看半天,一点儿也不累,我的记忆力很差,但是医学领域的概念,几乎过目不忘”。
他的女儿目前就读临床医学专业,拿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他比女儿更兴奋,“女儿宿舍里住着一位痴迷医学的室友,希望她能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1992年大学毕业,田立新在国家分配的701厂干了三年。1995年是中国IT界划时代的年份,他从工厂出来开始处理数据、写程序,“我们系的个人电脑比清华大学计算机系的都多,我们的毕业设计是集装箱成像,班里大部分人后来都转到软件和IT界了。”
1996年初,基于互联网的翻译软件《网际金典》开发完成后,他创立公司,“那时四通利方还没推出新浪呢。”1997年,应医生朋友的要求,他做了康复版《医学词典》,“那时用户特别少,但是因为喜欢我就做了。”从那时起,田立新踏入了医学软件领域。
公司先后经历了医疗翻译软件《全医药学大词典》,辅助临床医药从业人员决策的《临床用药参考》,用于医学文献管理和写作的《医学文献王》软件。
2006年,公司业务由医学软件向医学信息服务转变,定位于医生资料共享、交流平台的“医脉通”网站诞生,主要满足医生在医学资源、文献等方面的需求。两年后全面改版,增加了医学资讯、病例、临床指南、医学会议、诊疗知识库、圈子、医学文献等频道,成为一个为医生提供服务的学术交流平台。
现在的医脉通,“简单来说,网站和部分APP为医生临床决策服务;工具软件 。
、单病种临床数据管理系统为医生的临床科研服务。”
【宁静】出于市场推广的需要,很多同业公司的曝光率非常高,而医脉通似乎与媒体始终保持着距离。是您有意为之?还是医脉通的产品推广另辟蹊径?
[【田立新】我们还没有一个好的推广经理,我自己也不善于表达;另一方面,我不喜欢虚伪,不可能当众夸夸其谈或夸大事实,实话实说吧,又觉得自己的产品只是实实在在,技术含量还不够牛。我们的目标用户是临床医生,全国也就两百多万,如果产品或服务真的很有价值,其实很容易在医生圈内传播,所以我们推广意识一直不强。不过,现在这个小行业热得烫手,竞争已不同以往,是需要有专门的推广了。
【宁静】现在的移动医疗正值热潮,作为业界的先行者,您怎么看当下的局势?
【田立新】医疗可以分为五个主体:医管(含医保、医学会、卫计委等)、医院、医生、医药、医患(患者)。医脉通只专注于为医生提供信息服务——临床决策支持。现在火热的移动医疗肯定超出了我们关注的主体范围,以患者为主体方面,我不是专家。我认为现在的移动医疗是“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这是我最近想到的最贴近一句话。
移动医疗要解决什么问题?它之所以这么热,我认为是风投推动的。风投是圈外人,他们看到的是患者层面“看病难、看病贵”,这六个字的需求特别强烈,是移动医疗的目标痛点。但这并不是医生的痛点,医生的动力并不足,而移动医疗不可能缺少医生的参与。
目前中国移动医疗的火爆,与其说是移动互联网推动的,不如说是医改推动的。而最被移动医疗视为机遇的医改——多点执业,其实对医生的效果并不大,至少还需要环境的改变(职称晋升/课题申请/灰色收入的获得等方面)、医生观念的转变、患者观念的转变,才会变得有意义。从移动医疗推动效果的角度,多点执业比不上分级诊疗制度,而分级诊疗何时推出还是未知数。
从医生角度看,收入低、工作强度大、医患关系紧张算不算痛点?乍听起来都算,但实际调查后,并非那么绝对。
另外,原本就有大量提供医疗信息化服务的公司,上市的就有十家以上,他们还在专注于“做事”上(to B),没有转移到关注“用户”上(to C),大量传统企业的力量还没有发动起来。
因为移动医疗的商业模式不明确,需求还没有明朗,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政府的医疗改革,而医改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所以移动医疗的春天不会那么快到来,需要做长线的准备。
我相信时机成熟时,N多公司会挤进来,包括一些上十亿资金的公司,那时才是真正群雄逐鹿的时候。当然,决战时才去排兵布阵就晚了,必须及早筹谋,但肯定不能急功近利。其实很多公司已经开发了移动医疗方面的产品,只是还没有大规模推广,大家还不了解而已。
对医脉通而言,还是踏踏实实专注于医生端的服务,我们也在考虑把产品、内容向移动医疗创业者开放,他们专心做医疗流程上的服务,我们专心做医学方面的支持。
【宁静】目前很多移动医疗公司都拿到了投资,早期的比如丁香园,是否会对你们造成压力?另外,您刚才也谈到移动医疗的商业模式尚不明确,但一些初创不久的公司确实已经开始商业化了,对此,您有何看法?
【田立新】连接患者是目前不多的、可以做的有价值的事,患者随访、医患管理、远程医疗也可以做,但可以肯定,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这些业务真实的体量,相对于投资人的预期要小得多。
医脉通是做医学信息服务最专业的公司,这一点我很自信。丁香园我们太了解了,从2004年到2009年我们是丁香园的独家赞助商,那时我们所有需要互联网支持的事情都在丁香园论坛上做。丁香园的医生用户数比我们多一些,压力肯定有,但与是否得到投资无关。我们专注于为医生提供信息服务,在这个方向上,我们需要的资金足够用。
关于商业化,我觉得过早商业化,对初创公司没什么好处。我一直认为这个市场还有很多机会和需求存在,需要有人来创新,我们自己也仍在创业中。
【宁静】盈利模式是很多移动医疗初创公司面临的难题,而医脉通很早就实现了盈利,能否谈谈你们的盈利模式?
【田立新】对医生而言,PC端是相对刚需,学习支撑着临床和科研,科研要写论文,查、写、管理文献是《医学文献王》软件的三大主要功能。这方面移动端只能是辅助,手机查阅文献不是不可以,但场景不对,需求比较弱。
医脉通专注于“医学信息服务”,“医学信息”是对医生的价值,“服务”是价值的表现——价格,也是对药厂的价值。1998年我们就开始积累药厂——客户资源,2000年开始系统化的管理用户——医生资源。
我们有三个开发部,四十多人组成医学领域开发团队,为药企做了100多个APP,建设并维护着200多个网站,为企业做市场、咨询、策划、数据分析等等。公司发展前期主要靠软件收费盈利(多数是药企为医生转移支付),目前靠e-marketing业务盈利,软件基本免费。
还有一块业务是临床数据管理系统,其实就是严格意义上的电子病历。为了避免和HIS中的半结构化或非结构化电子病历混淆,我们定义了这个名字,从2008年开始做针对单病种的电子病历,累计已上百个,是“纯结构化”的电子病历,为顶级专业医生做临床科研服务,在这方面没有人能和我们竞争。
【宁静】您在医学信息领域算是老大哥了,如何看待同业之间的竞争?对于新进入的创业者,有什么忠告?
【田立新】这个行业很好,但不是一进来就能吃肉的行业。新进入者,一定是真的喜欢,否则坚持不到最后。至于同业者,就专注于自己的事情吧,不要再咬来咬去,能做这么有意义的事情,又面临绝佳的发展机遇,是我们修来的福报,别再把这点薄福咬没了。
我是比较随心的人,发现医生有需求也符合我的价值观,就边做边想,不刻意。我不信调研,我会和目标人群中的三五个医生聊生活、工作和需求,全面深度的互动。专注做事很重要,现在风投这么多,人很容易浮躁,容易失去对专业的敬畏感,容易迷失方向。
随着科学的发展和医改政策的逐步实施,未来的移动医疗一定大有所为。我希望多一些有创新的创业者,而不是趋利的创业者。
【宁静】我看到前台旁的房间门上分别写着“良知、知行”,可否理解为是您追求的价值观?据我了解,您公司里多数职员工作了5年以上,其中有部分超过10年,您招募员工的标准是什么?如何保持团队的稳定性?
【田立新】我认为在中国做生意、开公司和欧美不一样,人品应该更重要一些。我这里老员工特别多,我看着他们心里就舒服,他们也干得比较安心,医脉通是人际关系最简单的公司。招聘员工当然以能力为主,我的员工看着面善,我喜欢他们,从心眼儿里想保护我的员工,不允许别人伤害他们。
知善知恶是为良知,世界上真正的坏人并不多,大部分所谓的“坏人”只不过是所处的立场不同而已,相对而言,我更讨厌虚伪。在这个行业时间久了,看到很多虚伪的事情,比如经常利用媒体混淆视听、甚至欺骗,直接或间接影响行业的发展,感觉像苍蝇一样让人厌恶。
【宁静】您毕业于清华核物理专业,却进入了医学领域;当前的医疗环境并不好,您却愿意让女儿学医。您怎么看待当前的医疗环境?您希望女儿成为什么样的医生?
【田立新】从开发医学软件开始,我认识了一些医生,逐渐发展到为医生提供信息服务。随着对医学认识的加深,我的兴趣越来越浓。现在,但凡看到医学新技术,我就要想方设法搞清楚,也算特殊爱好吧,正好切合了公司的业务需求。
当下的医疗环境,医患矛盾当然有,病人从挂号开始就非常被动,排队、候诊几个小时,见医生两分钟就出来了,你说生气不生气?遇上一些心理不太健康的病人,难免会激化矛盾。医生也很冤,本来一天只能看二十个号,非要挂出去一百个号,连喝水、上厕所的时间都没有,态度能好吗?说到底,都是医疗政策促成的,绝大多数患者对医生是很尊重的。我确信,随着医改的深入,医疗环境会好转。
我女儿学医可能受我一些影响,但如果她自己不喜欢,家长是没办法逼她去学的。和大多数家长一样,我只希望孩子能快乐,能做点有意义的事。如果将来她能当一个好医生,天天治病救人,心理上会有成就感,就会感到快乐。
来源:宁静访谈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