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谷编者按:自安徽对三级医院限号限流之后,6月30日,上海政协召开“深化公立医院改革”专题协商会,会上表示,在未来,上海市中心部分二级医院将改成护理院,三级医院和专科医院将不设门诊,只接受疑难杂症病人和住院病人,(更多详情请见《上海三级医院未来将不设门诊》,直接取消门诊,上海的做法算是开了首创,那门诊在取消后,会给医院、医生、患者带来一些什么影响?
相比分级问诊的激励措施,直接砍门诊可以说是一种强硬的行政命令做法,如果真的实行,负面影响主要是医生就业和医院补贴问题,正面影响则可能为民营基础医疗带来机会。
完全取消大医院门诊是很难的,比较灵活的做法是保留专科和疑难杂症门诊,但即便是这样的做法也会产生几个问题。首先,大量富余的门诊医生何去何从?这些医生的资历可能还到不了看疑难杂症或者做手术的阶段,但他们同样是冲着三甲的名头而去。砍掉门诊后,大医院必然面临一轮裁员,这批人可能成为第一批被分流到二级医院或基础医疗的人。鉴于目前三级医院医生回报和基层的巨大差别,基层医生很难从药品上获得收入弥补,因此可以想象的是果真取消门诊后,药企将主攻住院用药,提高医生回扣比例。另外,剥离门诊不会减少门诊用药的医药利益链。比如,社区完全可以采取合作、托管的形式与药店合作,这样一来,回扣现象依然会存在。因此,如何调整基层的服务价格来弥补这些人的收入缺口,并保障他们的职业发展是一个大问题。
取消三级医院的门诊,除了对医生产生严重影响,而对于患者,在中国很多地方,生病直接上三级医院已经成为患者的首选,这种根深蒂固的习惯不会因为一项政策改变。门诊取消后,很多患者有可能通过挂急诊来达到目的。一位医生表示:如果强行剥离,急诊必然直接崩溃。
再者,医患矛盾将转移到基层和社区,而且有可能会非常激烈。可以想象,剥离三级医院门诊后必然强制居民去基层和社区就医,服务量将猛增。但基层和社区的医疗服务能力还没有建设起来,而且很多药品基层缺乏,社区收支两条线的机制也没法激励医生的服务积极性,所以基层和社区的医疗服务不能满足居民就医需求,居民看病比过去还麻烦,必然会各种抱怨和不爽。
同时,砍门诊意味着整个公立医院运营的模式将不得不改变,医院会变得精简(Go Lean),成本控制成为首要考虑。在这个瘦身过程中,公立医院会面临收入的下降,必须同时砍成本,精简流程来保证盈利的空间。这个瘦身过程并不容易,也非一蹴而就,其中的资金缺口是否能够通过财政补贴来弥补是很大的不确定因素。
然而,同样的问题可能会成为民营市场的机会。在三甲竞争极其激烈的环境里,大批初级医生有大部分其实一直做的也是基础类似全科的工作,看了很多常规病例,很多人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职业发展空间,而是淹没在常规事务中,相比有级别的名医,他们从药品上获得的利益也并不多。当他们被分流出去之后,如果民营机构可以给出很好的薪酬福利和职业发展机会,这些人很有可能进入民营基础医疗机构,成为未来的服务主力。
而大医院的瘦身也会给民营基础医疗机构带来机会。到时候大医院将非常关心病人的输送,他们将把重心转移到获取复杂病例上,以增加利润空间。基础医疗和大医院的关系不再是互相争抢病人,基础医疗将成为大医院的渠道,为大医院输送复杂病例,同时在手术和相关治疗完成后,让病人转回基础医疗并长期留住他们。大医院将必须建立和基础医疗的合作战略,错位服务。
虽然就目前上海的动议来看,离真正实施还有较长的一段时间。但从政策对药品剥离医院的力度,以及对大医院的种种限制来看,未来大型医院的瘦身是必然趋势。这将逼迫大医院从成本考虑出发,发展能够体现自身医疗价值的服务,同时和基础医疗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以获得病人。在瘦身过程中必然面临资金的缺口和人才流向问题,这或许为民营基础医疗发展带来机会。
来源:村夫日记 奇点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