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dicast:医疗界Uber的入华难题

医疗健康 来源:财经综合报道 作者:陈根
2015
06/24
16:04
财经综合报道
作者:陈根
医疗健康

虽说不是所有的发烧都是“坏发烧”,但又能有什么办法,去医院听专业医师一席话,顺带挂个点滴、开些药,图个安心,但在中国现今的医疗环境下,你一旦选择踏进某家医院的大门,就注定了一段“长征”似的求索旅途了。钱和时间在这个空间里都仿佛严重缩水,你有见过在医院的收费窗口有人在那儿和工作人员讨价还价的吗?或者你有经历过,进去医院看个病半小时就能出来的情况吗?此外,对于正生病的你来说,轻微的时间滴答声都可能加剧你的不适感,因此,这个时候的你最迫切的就是能快速见到医生,马上帮你脱离苦海。

可现实情况是,你要排队挂号,排队就诊,排队缴费,排队体检,排队取药,排队打针……一串的排队,能把正常人给整疯了,更何况你还是个病号。如果这个时候,有个医生能在对的时间、对的地点出现在你面前,相信真正的天使也会瞬间变得黯淡。

这不就是如今喊破天的“互联网”医疗正要干的事情吗?通过接入互联网服务降低患者就医开支、节省时间成本,而未来则是逐渐让普通人都能享受到定制的个性化医疗服务。这样的案例已经在医疗领域内频繁出现,在加利福尼亚的帕罗奥多市,一家名为Medicast企业已经能为用户提供足不出户,就能在指定时间内快速享受到专业医生诊疗的医疗服务,它被称为“医疗界的Uber”。

Medicast:医疗界的Uber

可能很多国人都不怎么了解Uber是个啥玩意儿,但大家肯定都知道滴滴快的打车软件。滴滴快的之所以能在短时间内聚集了一批有效用户,除了它有时候能便宜个那么几块钱之外,核心原因是用户以后打车,再也不用经历永远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能打上车,常常望眼欲穿的情况了。如今大部分的打车软件都能按照用户指定的时间、地点为其提供打车服务,即以用户为中心的定制化个性服务已经开始取代原先传统的服务方式。

延伸到Medicast,它之所以被称为医疗界的Uber,也在于它所提供的医疗解决方案能够实现用户的定制化服务。Medicast能为医院和卫生系统提供用于开展便捷高效的医疗服务的技术平台支持,帮助医生和病人通过互联网的方式实现快速对接。比如,你出差在一个人生地不熟的地方,突然某个临睡前的晚上,身体出现了恶心、头痛、四肢疲软、全身冒冷汗等症状,这个时候你哪还有多余的精力去医院呢?

如果,你的手机上正好装有Medicast App,一切就都好办了,简单的几步操作,就能在两小时内将医生呼叫到你的所在地。医生出诊前,也会先通过电话的方式与你进行初步的病情沟通,如果是在特别紧急的情况下,还会远程指导你该做哪些保护措施,以拖延病情的进一步恶化。你也无需担心,凌晨两三点的时候生病怎么办,因为Medicast的医生全年无休,一天24小时候诊。

Medicast的服务人群主要是病人和医生两类人,对于病人而言,一些小病如果可以免去医院就不去,正好Medicast医生所提供的诊疗服务大致也是围绕一些如感冒、发烧、轻微的外伤等可以简单处理的病症;于医生而言,则可以额外地获得一些收入,比如一些退休在家经验丰富的专家;一些在医院难以挂到号的名家,医患双方都可以借助Medicast预约、购买“私人”时间。此外,对于一些年轻、知名度不高、经验不足的医生来说,可以通过这种途径筛选针对性的病患,有效地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同时,还可以通过患者的积累,为自己增加经验、知名度与曝光率。

看组数据

美国医生的行医方式一直以独立行医或者小团体行医的方式为主。据SK&A,ACegedimCompany2012年底的数据,美国共有230,187名自由执业医生,其中,52.8%为独立行医,37.1%为2~5名的医生团队,6.3%为6~9名的医生团队,3.7%为10名或以上的医生团体;根据美国骨科医学会(American Academy of Orthopaedic Surgeons)的普查数据,截至2010年,43%的骨科医生仍是自由执业,20%是单独执业,只有8%的受访者是被医院聘用。许多国外的医生只要持有合格的执业医师资格证就可以自由选择个体、医疗机构、合作伙伴等,而且也不会局限于单一的合作方式。

这样的服务在中国有多少可行性。

从国外的经验来看,医疗行业引入市场化的竞争机制,在很大程度上对于患者来说是利大于弊。只是当前在我国,医疗行业还处于一种比较特殊的管理阶段,市场化的有效监管体制还不完善,步伐相对迟缓了一些。

比如,在我国,大部分的医生都是受雇于公立医院,医生更多的是作为医院的一名员工,每天朝九晚五,拿固定薪水。而由于医疗资源匮乏且分配不均,往往是患者要根据医生的时间安排预约看病,很少存在患者可以让医生随叫随到的情况。

不过随着医改力度的加大,这一局面将获得改善,尤其是争论多年的医生“多点执业”,可以说在今年正式破土了。广东从今年3月份开始出台多点执业新规,医生不用所在医院同意,只要报备就能去其他医院行医,同时最近又在开始探索护士多点执业。其实早在2012年,广东就已经开始了试行医师多点执业,但至2014年年底,只有3000~4000人申请。

从前面的情况来看,“多点执业”政策虽然叫好,也符合许多医生一直以来的期盼,但还存在不叫座的局面。大部分医生持观望状态,也不敢轻易从原来的医疗单位“抽身”,毕竟名利还是来自于第一执业的医院给予支持的,医生与医院这种方式的捆绑也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这一政策的实施。尤其是一些地方性医院,都会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地方”保护意识。可以说,中国的医生要想走向真正的“自由”,还需要很长时间的路要走。正是基于当前的一种现实情况,可以说,Medicast这样的医疗服务模式在中国短期内还无法大范围推行。

Medicast体现两国医疗服务理念差异

尽管当前的公立医院在经历了之前几次并不成功的改革,比如在以药养医的模式下,医生的专业价值往往被弱化,更多的是被医药取代。可以说,我们大部分的医疗支出并不是支付给医生,而是支付给药品。

在中国,大部分公立医院医生的诊金一般都少得可怜,一般是几块到几十块。今年3月份,珠海市卫计局对当地的17家公立医院的诊金等收费标准进行了调整,大致是情况是:以三级医院的诊金(又称“挂号费”)为例,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普通门诊的挂号费分别由原来的8元、7元、4元涨到30元、25元、17元。另外,三级医院的住院诊查费由原来的3元每人每天上涨到33元每人每天,涨幅达10倍。

再看Medicast,它每次看诊的最低收费是200美元(约合1240元人民币),夜间(晚8点到早8点间)和周末则收取额外的100美元费用,虽然这个价格低于美国人平常去一趟急症室所花的开销,但就中国目前的消费能力而言,不是偏高,而是很高,而且1240元人民币还只是起步价。

从这些数据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出,即使是调整过后的诊金也还是和Medicast的医生每次看诊收取的1240元一个天一个地。这中间最直观的反应出,我们的医疗体制正徘徊于公立与市场化之间,处于一种矛盾、纠结的局面。或许我们是时候探索这种市场化的服务模式,让公立医院回归“公益”,让服务型医疗进入市场化。

尽管目前国内也出现了一些在线问诊之类的互联网医疗的工具,但与Medicast的模式相比,还是存在着诸多不足。比如目前一些在线的服务医生很大一部分则来自于并没有太多临床经验的偏僻乡村诊所,而且医患之间就诊断问题的沟通并不能很深刻,无法达到相对比较全面的诊断。

制约Medicast中国化的两大因素

Medicast这种医疗服务对于整个医疗领域来说,会是未来的一种趋势,但就目前国内的环境而言,除了刚破土的医师多点执业有待进一步成长之外,还有以下两个方面也在制约着Medicast的中国化:。

一、中国能胜任私人医生的全科医生紧缺。

南京医科大学的一份调研报告指出,私人医生一般要求是全科医生,按照全科医学理论,一个合格的私人医生必须经过5年的专业医学学习,之后要到医院的内科、外科、妇科、儿科各学习两年,之后还要专门学习全科医学知识,从大学开始要打造一个合格的全科医生至少需要15年的时间。

但是,目前中国的医学院医学科专业化分工细化,大多数医院也缺少培养全科医生的机制,因此,全科医生在全国范围内极度紧缺,这也成为将私人医生服务向前推进的一大制约因素。在这一问题上,中国政府在医改过程中也体现了对这一方面的重视,国务院前总理温家宝在2011年6月22日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决定建立全科医生制度。

2012年7月7日《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公布,意见指出,到2020年,我国将初步建立起全科医生制度,基本实现城乡每万名居民有2-3名合格的全科医生,基本适应人民群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未来,逐步将每名全科医生的签约服务人数控制在2000人左右,其中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等特殊人群要有一定比例。

虽然,中国这全科医生的服务性质和真正的私人医生服务还有一定差距,但从另一个角度而言,这一制度将加速整个医疗体系对全科医生的培养,进一步促进私人医生的市场增长。

而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包括从医学院的培养以及公立医院的管理模式来看,能够胜任私人医生这一职业角色的医生资源可以说是非常短缺,这是制约Medicast模式中国化的一大核心瓶颈。

二、中国目前还普遍缺乏“私人医生”这种消费习惯。

Medicast这种随叫随到的医疗服务从本质而言,就是传统的私人医生服务。

在美剧中,我们总是会经常看到主人公发生头疼脑热,或者擦伤扭伤等小病小痛时,随手拿起电话就往自己的私人医生那里打,半小时后,一位帅帅的身着专业制服,手提医疗箱的医生就出现在了主人公的卧室,然后以优质的医疗服务让主人公快速地获得了治疗。

在国外,私人医生早已不是什么新鲜概念,美国称之为家庭医生(family doctor),英国的说法则是全科医生(general practitioner)。美国具有相对比较完善的医疗保险体制,一般的美国家庭都会在与保险公司合作的医生群体中选择一位家庭医生,他们生病的时候首先会去看家庭医生,之后再由家庭医生根据患者病情决定是否将其转到专科医生那里进行治疗。在整个就诊的过程中,家庭医生只收取少量的诊金,其他的大部分费用则由保险公司报销。

私人医生的服务费用往往要低于去往医院挂号就诊的费用,相应的他们的收入也比其他的专科医生要低很多。2015年4月21日,Medscape公布了2015年美国医生薪酬报告,各类医生的薪酬排行榜:前三名为骨科(421,000美元),心脏科医生(376,000美元)和胃肠病医生(370,000美元)。最低收入者为儿科(189,000美元),家庭医生(195,000美元),内分泌科和内科医生(均为196,000美元)。

另外,美国的医疗保险费用相当贵,最普通的也要在2000美元左右,所以许多人会在生一些小病时,选择请私人医生,以节省医保开销。还有美国的一些穷人,由于他们支付不起昂贵的医保费用,在生病时也会选择私人医生。因为,如果一整年,你生病的次数比较少,那么1年加起来的私人医生诊费仍会小于每年购买保险的费用。

所以,“私人医生”在美国这样的国家,早已经不是高收入人群的专属,普通大众甚至看不起病的穷人都能享受私人医生带来的服务,不同的是,有钱的人可以花更多的钱买医疗保险,获得更高端的医疗服务,比如同时拥有N位私人医生。

在这样的消费习惯土壤中,Medicast这样的服务模式也就顺理成章地可以进行了。

但是在中国,“私人医生”绝对还是稀有资源,根本不是普通老百姓能享受得起的,只有少部分的高端消费群体才配有私人医生。“私人医生”服务概念难以普及,费用高是首要问题。不久前,南都报道了广州三位医生将在珠江新城设立私人工作室,大家最关心的话题之一是收费问题,其中的一位医生称,收费参照公立医院的VIP诊疗费用标准进行,诊金约为500-2000元,这些费用全部由病人自付,且不包含检查、治疗等其他费用。

私人医生诊疗费用高,且无法纳入医疗保险等原因,一直让私人医生服务局限在极小的范围内。南京医科大学卫生经济学家陈家应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提到,中国要想实现严格意义上的私人医生大普及,至少还需要10年。

因此,就目前来说,具有同等性质的Medicast医疗服务模式如果要在中国推行,必须还得至少等上个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如果是这样,对于Medicast而言,中国这么具有潜力的市场,放弃了不是可惜?或许我们可以考虑借助资本的力量来给予医生高额补贴,就如同Uber在中国借助于资本的力量培育市场一样,Medicast也可以借助于资本的力量来培育这个市场,建立大众患者的认知与习惯。此外,如果不考虑普通患者,只考虑支付得起这种服务的富有阶级人群呢?或许从细分市场切入将会是个不错的选择。

中国的富人或许是新蓝海

Medicast的这一服务在美国是针对全民推出的,因为医疗体制、就医文化等背景因素,而在中国,则还难以在短时间内针对大众普及开来,但并不代表完全没有机会。原因很简单,中国有很多人并不差钱,差的是时间与服务。

一份名为《2012中国省级地方政府效率研究报告》的报告,将中国的收入层次形象地描述为金字塔型,收入金字塔的顶端高居着占总人口的10%的高收入者,即超过1.3亿人拥有几乎占全国份额一半的私人财富,而美国的总人口也不过3.1525亿。有富人的地方,那么相应的就会存在高端医疗需求市场,而这个市场,像Medicast这样的服务是完全有机会可以进入的。

另外,据日本《富士产经商报》4月20日发表的题为《“高级医疗”令中国富人趋之若鹜》的报道称,由于环境污染以及慢性疾病发病率快速上升,美国哈佛大学的医生和价值100万美元的高额保健套餐成了中国富人们的最新必需品,显然这个群体不缺钱,缺健康。

而据弗若斯特沙利文咨询公司的统计,在2万亿元规模的中国健康服务市场,高端服务占比还不到5%。因此,一直以来中国富人为获得最高水平的医疗服务只能奔赴海外。对于高端医疗服务的需求,中国有相当庞大的市场,恰恰是国内相应的服务一直没跟上来。

除此之外,虽然因为种种原因,中国的医生并不那么自由,甚至还很苦逼,但是这并不代表中国没有私人医生这种服务与需求,只是这种服务的性质和真正意义上的私人医生有些差别而已,另外也只有少部分的高端人群能够享受得到这种服务。

在中国,“私人医生”这一概念来源于健康管理公司,“私人医生”则作为一系列健康管理服务中的一项。通常,私人医生服务定位于高端客户——年收入在1000万元以上、35岁—55岁的“富豪”。

据了解,健康管理公司基本都采取医疗服务外包的形式。通过与三甲医院合作,由私人医生诊前预诊后,如果会员有必要,将推荐国内外名医和专家,并转诊到其所在医院诊疗、住院或手术治疗。慈铭的奥亚会所还安排有国外医生团队,提供以旅游的形式到国外就医。

中国的这种私人医生服务主要是由一些掌握大量医生资源的中介机构提供,不像美国,私人医生服务是直接与医疗保险挂钩的。

所以,Medicast如果来到中国,必定要先对中国的医疗服务市场进行细分,锁定富人群体,不仅为他们提供国内现有的高端医疗服务,甚至还可以提供海外的医疗服务,单单这一点,它就比国内当前的那些中介机构有优势多了,毕竟人家是土生土长的美国货,而这也是当前Medicast中国化唯一的一种能在短期时间内快速突破的途径。

总结

移动医疗和私人医生服务绝对是整个医疗领域未来发展的趋势,在互联网时代,特别是像Medicast这样的医疗服务模式会成为解决“看病难”这一问题的一种有效方式,医生上门服务也避免了如今一些线上问诊存在的诊治误差等问题,在移动医疗、可穿戴设备医疗等还不完善的阶段,通过这种线上线下结合的医疗服务方式,看起来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另外,中国的医改也在不断深入,未来的医生会是“自由”身,未来的医保会更加完善合理,成为大众解决“看病贵”这一问题的有力支撑,未来的医学教育会培养出更多的全科医生……而在进一步借助移动互联网、可穿戴设备、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基础上,整个医疗领域内会出现更多的医疗服务解决方案,这些服务不但高效,且个性化,而其中最先可能被激活的就是“私人医生”这个早就已经蠢蠢欲动的市场。

来源:财经综合报道   作者:陈根

为你推荐

糖尿病可致盲!爱尔眼科倡导规范治疗,守护患者全生命周期眼健康资讯

糖尿病可致盲!爱尔眼科倡导规范治疗,守护患者全生命周期眼健康

11月14日是世界防治糖尿病日,爱尔眼科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糖尿病眼病关爱月”活动,旨在提高公众对糖尿病眼病的认识,倡导早防早检早治。

2024-11-14 11:26

我国首个《中国大众糖尿病认知调查报告》正式发布资讯

我国首个《中国大众糖尿病认知调查报告》正式发布

《报告》显示,我国公众对糖尿病的认知水平仍处于较为基础的阶段,主要表现在“公众对糖尿病危害的认知明显不足”、“糖尿病高危因素识别存在盲区”、“对糖尿病治疗手段的认知...

2024-11-14 10:07

阿里健康上半财年营收142.7亿元,净利润7.69亿元,同比增72.8%资讯

阿里健康上半财年营收142.7亿元,净利润7.69亿元,同比增72.8%

11月13日,阿里健康发布2025财年中期业绩公告。根据公告,截至2024年9月30日,淘天医疗健康品服务平台拥有年化活跃消费者(于过往十二个月内在淘宝和天猫健康平台实际购买过商品...

2024-11-13 22:39

应与诺和诺德原研药进行比对试验,CDE发布《司美格鲁肽注射液生物类似药体重管理适应症临床试验设计指导原则》资讯

应与诺和诺德原研药进行比对试验,CDE发布《司美格鲁肽注射液生物类似药体重管理适应症临床试验设计指导原则》

司美格鲁肽注射液生物类似药应以在我国上市的原研药为参照药(上市许可持有人为丹麦诺和诺德公司 NovoNordisk A S),开展药代动力学比对试验和临床安全有效性比对试验,以支...

2024-11-13 22:33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成功引进肝癌治疗新疗法资讯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成功引进肝癌治疗新疗法

10月29日,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完成两台钇90树脂微球选择性内放射治疗(以下简称为“钇90治疗”)手术

2024-11-13 10:38

又一款CAR-T疗法,获批资讯

又一款CAR-T疗法,获批

近日,Autolus Therapeutics(以下简称“Autolus”)公司宣布,其自主研发的创新CD19靶向CAR-T疗法Aucatzyl(商品名,通用名为obecabtagene autoleucel或obe-cel)已成功获得...

2024-11-13 08:52

江苏发布《药品上市后生产场地变更优先受理审评实施细则(试行)》资讯

江苏发布《药品上市后生产场地变更优先受理审评实施细则(试行)》

标注为优先受理审评品种的,在系统中单独排序,按规则分配办理人员。办理人员按照优先受理审评品种的系统接收时间先后顺序,依次开展技术审评、检查、审查审批。

2024-11-12 21:33

百济神州Q3单季度营收首次突破10亿美元,连续两个季度实现非GAAP经营利润盈利资讯

百济神州Q3单季度营收首次突破10亿美元,连续两个季度实现非GAAP经营利润盈利

2024年第三季度,百济神州实现营收71 39亿元,同比增长26 9%;前三季度,百济神州营业总收入达191 36亿元,同比增长48 6%,已超过2023年全年营收174 23亿元。

2024-11-12 20:02

糖尿病患者需重视预防带状疱疹,多病共管远离“切肤之痛”资讯

糖尿病患者需重视预防带状疱疹,多病共管远离“切肤之痛”

每年11月14日是“联合国糖尿病日”,这一疾病日由世界卫生组织(WHO)和国际糖尿病联盟(IDF)于1991年共同发起,以提高全球范围内社会公众

2024-11-12 17:05

天猫国际进博会发布多款重磅新品,完善大健康生态链资讯

天猫国际进博会发布多款重磅新品,完善大健康生态链

2024年11月,“四叶草”再次进入进博时间,以“新时代共享未来”为主题的第七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以下简称“进博会”)成功举办,向全世界展现中国不断扩大开放、分享发展机遇的决...

2024-11-12 15:52

国内首个治疗腱鞘巨细胞瘤关键性III期临床试验积极结果公布资讯

国内首个治疗腱鞘巨细胞瘤关键性III期临床试验积极结果公布

该研究是由和誉医药开展的一项评估Pimicotinib(匹米替尼)在不可手术成人腱鞘巨细胞瘤(TGCT)患者中有效性和安全性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多中心III期临床研究,也是首个...

2024-11-12 14:33

司美格鲁肽9个月大卖超1400亿元资讯

司美格鲁肽9个月大卖超1400亿元

司美格鲁肽第三季度的销售业绩也已公布,不出所料,这款备受瞩目的“超级网红”药物再次展现了其强劲的市场表现,业绩依然坚挺并持续攀升。其增长势头之猛,正逐步逼近去年新晋...

2024-11-12 12:37

第18届世界眼科医院协会年会成功举办: 探讨未来发展趋势,推动世界眼科行业高质量发展资讯

第18届世界眼科医院协会年会成功举办: 探讨未来发展趋势,推动世界眼科行业高质量发展

​11月9日,由爱尔眼科医院集团主办的第18届WAEH年会正式拉开帷幕

2024-11-12 09:44

医保基金建立预付金制度,用于药品和医用耗材采购等医疗费用周转支出资讯

医保基金建立预付金制度,用于药品和医用耗材采购等医疗费用周转支出

​11月11日,国家医保局办公室、财政部办公厅联合发布《关于做好医保基金预付工作的通知》。

2024-11-11 22:05

《前浪》番外篇观影沙龙活动成功举办 倡导新型照护理念 科技助力居家养老  资讯

《前浪》番外篇观影沙龙活动成功举办 倡导新型照护理念 科技助力居家养老

11月9日,由上海市社会科学事业发展研究中心、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录片中心、腾讯视频共同主办的“文化视界·纪录片展映季”之《洗澡》和《气球》活动,在上海社会科学馆举行。

2024-11-11 19:28

全球首款TIL细胞疗法前三季度大卖超6亿元资讯

全球首款TIL细胞疗法前三季度大卖超6亿元

近日,美国生物技术公司Iovance Biotherapeutics发布了其第三季度财务业绩,财报显示,其旗下全球首款获批的TIL疗法Amtagvi(lifileucel)今年前三季度的累计总收入已达9040万...

2024-11-11 14:19

云顶新耀重磅药物耐赋康全球Ⅲ期试验开放标签第二疗程扩展研究数据在美国肾脏病协会肾脏周公布资讯

云顶新耀重磅药物耐赋康全球Ⅲ期试验开放标签第二疗程扩展研究数据在美国肾脏病协会肾脏周公布

研究分析揭示,对于已完成NefIgArd III期的IgA肾病患者,接受耐赋康®第二个治疗疗程的IgA肾病患者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和蛋白尿获益与首次治疗患者的疗效相当,且耐受性良好。

2024-11-11 09:06

波士顿科学第七届进博会秀创新科技,聚生态合力与中国共赴健康未来资讯

波士顿科学第七届进博会秀创新科技,聚生态合力与中国共赴健康未来

今日(11月10日),第七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以下简称“进博会”)在上海落下帷幕。作为全球领先的创新医疗科技公司,展会期间,波士顿科学以“为生命创新,共进致远”为主题...

2024-11-10 16:09

第七届进博会圆满收官,拜耳“新”意满满,合作共筑美好未来资讯

第七届进博会圆满收官,拜耳“新”意满满,合作共筑美好未来

11月10日,第七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以下简称“进博会”)圆满落下帷幕。全球领先的生命科学企业拜耳携旗下处方药(及影像诊断)、健康消费品、作物科学三大事业部连续第七年...

2024-11-10 16:01

围炉共话罕见靶点精准诊疗特色路径,拜耳携手各方共探肿瘤防治新未来资讯

围炉共话罕见靶点精准诊疗特色路径,拜耳携手各方共探肿瘤防治新未来

2024年11月8日,主题为“围炉共话•聚焦罕见靶点精准诊疗—从全球研发到本地实践之路”的论坛活动,于第七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期间在拜耳展台举行。

2024-11-10 1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