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到中国特殊的政策和市场环境的制约,互联网医疗在中国的发展史中无法真正的展开。在以公立为主导的医疗服务体系下,整个医疗资源都向大医院倾斜,从而导致大医院虹吸病人,最终引发基层医疗的完全失败。在这种体系下,没有人能真正成为医疗的合格服务者,线下的医疗服务结构成为一个很难拧开的死结。在这样一个线下服务的现状下,建构于其上的互联网医疗服务始终缺乏真正的服务方,也始终无法去吸引用户。
在这样一个普遍的困境下,互联网医疗如果沿用美国的模式将是无解的。因此,在经过一年的大规模投资和运营之后,市场上的大型互联网医疗公司正式开始切入线下。继去年丁香园宣布进入线下诊所领域以来,平安和春雨也相继宣布将在线下开设大规模的连锁诊所。从正常的商业逻辑来看,互联网医疗公司开设线下诊所虽然是无奈的,但也是必然的。如果互联网医疗公司能真正的拥有自己的线下服务实体,将真正的获得为线上用户提供服务的资格、人才和所需的其他服务,这也将改变目前自身运营中所面临的困境。
但是,互联网进诊所是一条非常困难的道路,试图绕过现行体系而另辟蹊径仍面临着巨大的不确定性。在支付方较为匮乏的前提下运营线下重资产,互联网公司不仅仅是要有大规模的亏损准备,更要有发展长期而缓慢的心理预期。如果没有大型战略投资者在后面支持,这条道路是很难走下去的。
首先,医生从哪里来?现有体系下的医生为什么要来新型的连锁诊所,除了钱还有什么更吸引他们。平安的做法是开除高额的年薪加期权激励,以及未来在职场空间的上升通道。但这是一种极为高昂的烧钱做法。通过大规模成本的付出,确实能获得不错的医生资源,但要他们最终真正留下来还是需要公司的业务能做大。对拿着投资方的钱来运营的互联网医疗公司来说,很难做到像平安那样的大手笔,这将直接制约其诊所的人才资源储备。
其次,政策限制医疗机构的开设。地方政府出于城市规划的需求,目前严控中心城区的医疗机构审批,这严重制约诊所的发展。中国的社区目前对诊所的需求其实并不大,因为白天社区只剩下已经退休的老年人,他们之相信大医院,而且也有时间去大医院忍受拥挤和等待,只为能看到名医。绝大部分对时间有要求的都是职场人士,他们才是新型连锁诊所的需求方,但他们平时只在中心城区的写字楼。如果政府依旧严格控制医疗机构在中心城区的开设,将极大的制约真正的供需双方平衡。也将迫使互联网公司只能开设在无人光顾的社区,这很大的降低了线下诊所自身盈亏平衡的可能性。而且,真正的互联网医疗其实是有限度的远程,更多依旧需要线下的沟通,只是通过互联网的手段大大提升了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
再次,医疗机构诊疗的标准和规范从何而来?中国的医疗机构长期以来缺乏较为明确的诊疗规范和支付标准,在医保的总额预付前提下,各家医院执行标准都有着很大差异,始终没有统一。要运营大规模的连锁诊所,必须要有良好的诊疗规范和支付标准才能吸引用户前往就医,否则用户的信任度始终是制约诊所发展的瓶颈。但对于一家公司来说,制定这样一整套流程和规范并不容易,也很难单独去说服用户。独立第三方来运作这套标准可能更为合适。但这又牵涉到政策和市场的双重博弈,如何建立一个相对最优的标准是非常困难的。在普适性的标准缺失的前提下,诊所的发展必须建立自身的规范和标准,并真正的保证服务的质量,这对于一个互联网公司来说是巨大的挑战。
最后,支付方在哪里?按照现行的医保政策,诊所在开业以后一年可以申请医保定点。但新型的连锁诊所不可能单纯依靠医保来盈利。中国的医保面临长期的支付危机,未来肯定会实行更为严格的控费。尽管在医药分开的试点推广后,诊费可以有限度的提高,但毕竟很难覆盖诊所的开支。而且诊所不可能退回到以药养医或依靠检查来获利,因为这将大大损害其品牌。在这样的现状下,商保和雇主显然是更合适的选择。但在全面缺乏税优的前提下,雇主在缴纳了高额的医保之后,显然是没有动力再为雇员提供商保和其他健康福利。如果没有商保,诊所是无法依靠良好服务并收取较为合理的市场化的诊费来生存下去的。如果让用户自费前来,显然这个体量也是无法撑起一个中端的诊所。
而且,每家互联网医疗公司都自己来开设诊所也是不专业的。如果开设线下的诊所最终的目的只是为了线上的服务做准备,这样的规划最终会导致很多问题。虽然中国线下的医疗体系无法成为真正的服务方,但互联网公司运营线下诊所的能力是大打折扣的。医护人员如何培训、行政人员如何配备、诊疗规范和支付标准如何建立,这些问题都不是医疗行业的门外汉所熟知的,需要真正行业内的人士来运营和管理。更为理想的路径应该是第三方公司来运营和管理诊所,为互联网医疗公司定制服务,这才是最终解决当前僵局的更合理的手段。
因此,互联网公司开诊所是看到了问题的根本,但仍受到多重制约,而且运营如此之重的线下实体不是普通的互联网公司能够承受的,人才和资金都非常难以获取。毫不夸张的说,诊所将是另一场烧钱之战,核心是谁能掌握支付方。如果不能掌握支付方,失败的概率依然很大,营收很难乐观。
来源:村夫日记
为你推荐

医药如何数智化?医药工业数智化转型实施方案(2025—2030年)发布
研发推广一批智能制药设备、检测设备,开发一批“小快轻准”医药工业软件或系统。支持创建医药工业数智技术应用验证与中试平台,集成推进共性技术攻关、软硬件适配验证测试、计...
2025-04-24 18:26

全球顶尖专家共话尿路上皮癌诊疗领域的新突破——第三届泌尿肿瘤临床研究大会会后会成功举办
2025年4月24日,北京——,“第三届泌尿肿瘤临床研究大会会后会”在北京成功举办。本次会议以“全球专家共话尿路上皮癌”为主题,汇聚了来自中外的顶尖泌尿肿瘤专家,围绕尿路上...
2025-04-24 16:26

全国预防接种日:“健康中国家,疫苗护万家”健康社区“免疫行动”促进计划启动
由新华网主办,中国医药卫生文化协会疫苗与健康分会、《中国社区医师》杂志联合支持的“健康中国家,疫苗护万家——健康社区‘免疫行动’促进计划”于4月23日在北京正式启动。
2025-04-24 14:07

带状疱疹疫苗“遇冷”,百克生物2024年净利润腰斩
近日,国内疫苗龙头企业百克生物发布2024年年报,数据显示,其报告期内实现营收12 29亿元,同比下降32 6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 32亿元,同比下降53 67%。对于营收...
2025-04-23 12:59

重庆常用药联盟接续集采中选结果
近日,重庆常用药联盟接续集采中选情况公布,该联盟由重庆牵头,联合湖北、广西、海南、贵州、云南、青海、宁夏、新疆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等十省(区、市)开展的药品集中带量采...
2025-04-21 18:48

全周期智控慢病,诺和诺德与京东健康开启战略合作
2025年4月21日,全球领先的生物制药公司诺和诺德与京东健康在北京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标志着双方在糖尿病和体重管理领域的合作进入新阶段。依托诺和诺德百年深耕慢病领域的专...
2025-04-21 15:57

康方生物1类新药依若奇单抗上市申请获批,用于中重度斑块状银屑病成人患者
该药是我国第一个且唯一获批上市的IL-12 IL-23“双靶向”单克隆抗体新药,是康方生物自身免疫性疾病领域首个获批上市的一类新药。
2025-04-21 13:39

阿斯利康乳腺癌1类创新药卡匹色替片中国获批
该药适用于联合氟维司群用于转移性阶段至少接受过一种内分泌治疗后疾病进展,或在辅助治疗期间或完成辅助治疗后12个月内复发的激素受体(HR)阳性、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
2025-04-21 11:02

辉瑞宣布终止一款口服GLP-1减肥药的临床开发
近日,辉瑞在其官网宣布,决定终止开发口服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GLP-1R)激动剂Danuglipron(PF-06882961),原因系在一项有关用药剂量的临床试验中,一名患者出现了可能由该...
2025-04-21 10:29

福建省医保局印发单列门诊统筹支付医保药品目录(2024年版)
根据2024年6月发布的《福建省医保药品单列门诊统筹支付管理办法(试行)》,为了让参保患者无需住院、在门诊就医也能用上国家谈判药品、享受医保待遇,将适用于门诊治疗、使用周...
2025-04-20 13:34

首批中国消费名品名单,医药健康企业有哪些?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发布首批中国消费名品名单,分为中国消费名品名单和中国消费名品成长企业名单。首批中国消费名品名单共包括93个企业品牌和43个区域品牌。中国消费名...
2025-04-20 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