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康移动医疗透露,已经完成人民币2亿元B轮融资。此轮融资由云锋基金、同创伟业、新天域资本、湖南海捷医疗投资共同完成。其中同创伟业曾经投资过华大基因等大体量医疗产业,而云峰基金还未公开过任何一项移动医疗领域投资。
移动医疗,或者“互联网+”产业,一旦涉及线下和传统,就会出现“闷声赚钱”或者“深水布局”的情况。如果不是2013年10月争取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的app版权合作时被业内人士发现,华康全景也许还在“潜伏”。
这种“低调”与其目标野心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同时也是布局过程中避免打草惊蛇不得已而为之,这次刘波接受36氪独家专访,“大鱼”终浮出水面。
三级以上医院,今年的目标是300家
线上轻咨询是目前移动医疗第一梯队的主营方向,一方面流量起的快;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线下有大医院这样的“拦路虎”,在数据打通、导医、IT铺设等合作方面都有难度。小团队倾向于迂回,比如转战社区医院、民营医院等,有一定资源和财力的大团队则表示要布局自营线下诊所。
华康在推广初期遇到的问题不外乎也是这些。因为要做大而全的医疗服务体系,从线上咨询、导医挂号到诊中IT数据、收费排队,以及诊后随访,“我们的链条长达一二十个环节,除了医生面对面交流环节无法替代外,其他都可以由华康来做”。
基于这样的顶层设计,华康只与当地政府、医院或至少科室为单位的官方机构合作,建立持续稳定关系。或者参与“支付宝未来医院”的计划中,从支付环节切入做“一站式服务”。
刘波认为,这个市场没法做容易,“三级以上医院不超过2000家,包含几千家预约挂号。在最近兴起的半年里,每家移动医疗公司拿到30、 50家零散的合作资源,其实很难生存。我们现在是100多家,假设最后占到至少四分之一,再整合其它家资源,才比较稳固”。
自己懂医院不重要,难的是培养出懂医院的团队
为了明年300的目标,在技术层面,华康很早就自建服务器机房,自己构建负载均衡体系,即使技术架构相对复杂,维护成本高。
同时,专门建立了一个100多人的线下团队,从省会城市入手,贴合智慧城市和智慧医疗的“风”。操作方式灵活多变,但核心在于帮助城市或者医疗体系做出业绩。
假如有智慧城市计划,团队就联系市卫计委一起做;没有计划的时候,就会选择省会城市里的三家医院和医生,以智慧医疗概念铺设服务,把优化就医流程、质量提升、减低成本和增加信息对称和院内一把手的KPI结合起来。
另一方面,刘波一直认为,小医院缺乏患者资源,合作意愿强。大医院虽然不缺患者,但需求是优质患者,线上产品通过导医可以同时解决这两个群体的问题。
如果遇到与自己体量、条件相似的竞争对手,又给医院相对优厚的补贴(比如服务全免费等),那个时候拼的就是技术解决方案的设计、信任和公共关系了。
为此,刘波从终点目标倒推,找到合适匹配的战略执行人员,其中包括医学硕士、文献编辑、媒体人、BAT产品经理和技术。
“我们整个团队最初几个人,现在300人,三分之二的队伍都在线下,大家戏称为O2O团队。要求他们对技术和医院行业的理解力要很强,现在综合能力的人太难找了”。
对此,曾有一个创业者也深怀同感,很多问题,医疗团队和互联网背景团队理解都不一样,比如前者不愿意加班,后者希望医生“说人话”……
丁香园不是主要竞争对手
华康旗下移动端产品有两个,面向患者的就医宝和面向医生的医客,具体功能就不赘述了
在5月即将上线的新版就医宝中,一站式服务都会打通。目前有13000医生在线上参与随诊服务,20000个医生注册了医客,后者主要使用目的是看资讯和临床交流。刘波介绍,是否服务病人以医生意愿为主。
就医宝产品逻辑比较好理解,但为什么华康要自己做医客?目前市面上从社交、工具等切入的医生类产品已经很多。
“首先,华康全产业链布局不可能是面面俱到,但这其中最重要的是什么,哪些开放,哪些是核心资产。我们认为,医生决定了服务质量,一定要放在自己名下,再就是数据对接。其他的业务,都可以开放合作。”
但从刘波的介绍中发现,医客并不是想做成丁香园等产品形态,对于医生的社交互动需求,不会挖掘太深,反而很多功能未来都是以让医生更高效管理病人为初衷。
比如帮医生做诊后随访模块,做一些数据挖取、分析,结构化访问,建议和辅助治疗方案。
至于变现,还在探索中。值得一提的是,刘波本人的医药厂商关系很强,有可能帮助厂商在平台上做用户推广和教育。
而病人端,则等到大环境的用户教育做好了,再收费。
移动医疗发展到现在阶段,盘子较大的公司发展方向也较为明朗,圈内人也逐渐明白,如果要深挖服务,势必会面对频次低的问题和高ARPU值诱惑,也要懂得让渠道为自己服务(单纯因为渠道创业已经玩不下去了)。不论是陌生医患还是重患熟人,只要最终的方向和现在布局一致就没有太大问题。
来源:36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