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的老龄化确实愈演愈烈,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到2.12亿,其中65岁以上人口达到1.38亿,占总人口的10.1%,据预测,到2050年,我们每三个人中就有一位60岁以上的老人,我国老龄化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老人由于自身身体机能的不断退化和萎缩,对于健康的需求远高于普通人群,因此,“医养结合”已成为业内人士的共识,但同时“医养结合”的机构养老交叉受多方面政府相关部门的监管,反而出现了“都管都不管”,无法形成合力的局面。比如用地、建筑归属国土资源部、住建部,养老设置归属民政部,医疗机构设置归属卫计委,费用使用有时又涉及人保部。据调查,在2014年,我国某些养老机构的床位空床率达到了近50%,造成此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养老服务机构不具备医疗服务的资质。
针对这种现象,在4月21日举办的2015清华养老产业高端论坛上,国家卫生计生委家庭发展司、家庭发展指导处处长蔡菲透露,卫计委正联合民政部和人社部共同研究,拟联合发布关于推进我国医养结合的一个文件。
什么才算是真正的“医养结合”,蔡菲在论坛上指出,医养结合机构并不是一个新的第三方服务机构,简单通俗地说,“医养结合”其实是“医疗卫生+养老服务”,从机构角度来讲,或是在原有医疗机构的基础上得到民政部的许可和颁发资质,开展养老服务,或是在养老机构的基础上得到卫生部门的认可和颁发资质,具备进行医疗服务的能力,即同时兼具二者,就可称之为医养结合机构。
据蔡菲表示,目前,我国医养结合变现为以下几种形式:
第一种形式是鼓励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养老服务:比如属于基层医疗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可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开展养老服务,从社区层面,开展“社区养老”,而一些大型的公立医院则可在医改的大背景下积极转型,成为护理型康复医院等综合性医院。
第二种形式是养老机构增设医疗资质:比如规模较小的养老机构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建立医务室或者是护理站,医务室同时配备医生和护士,而护理站则只配备几名护士,蔡菲表示,针对此种情况,卫计委去年出台了养老机构内设医务室和护理站的相关标准,而对于规模比较大型的养老机构,可在机构内开设护理康复型医院等等,对于养老机构的该类申请,蔡菲坦言,卫计委和民政部都会开通“绿色通道”进行优先办理。
第三种形式是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协议合作:据悉,这种合作模式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就近的养老机构之间非常普遍,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养老机构签署合作协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会定期到养老机构上门巡诊,或当养老机构老人出现紧急情况,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出动力量进行抢救,并及时转诊,这也是目前国家非常鼓励的一种合作模式。
第四种模式是医养结合服务进社区和家庭:即依靠医疗卫生的社区网络和专业人员队伍,通过家庭医生开展上门服务,实现服务对象“由个体向家庭转变”,服务形式“由坐堂行医向主动服务转变”,服务内容“由医疗服务向健康管理转变”。
对于我国医养结合的未来,蔡菲表示:第一是抓住战略机遇期,今年是我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同时也是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低谷期,紧紧抓住“十三五规划”这个好时机,在这期间进行更好的制度设计和顶层设计,为我国以后愈加严峻的老龄化趋势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二是重点关注老年服务健康;第三是重点加强制度建设,包括长期护理保障等制度建设;第四是重点做好人才服务培养。从而在全国建立覆盖城乡、规模适宜、功能合理的服务网络,重点面向社区和居家老人,通过上门服务,或者立足于社区的服务,把医养结合的实惠推及所有老年人,共同促进我国老年健康事业的蓬勃发展。
来源:医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