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对苹果手表Apple Watch的吐槽渐渐平息后,不少人尤其是医疗行业人士,开始将目光转移到苹果在发布会上发布的第三样重磅产品--ResearchKit。
ResearchKit是一款面向医学研究人员的软件平台,或许是受众太专业,所以很难吸引普通大众的关注,不过在医疗行业人士看来,ResearchKit才是苹果这次发布会真正的大招。
先简单介绍下ResearchKit,作为一款开源的软件开发平台,医学研究人员可以基于它开发出各种医疗领域的APP,用于收集各类病患的健康数据,为医学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苹果在发布会上展示了5款已经开发完成的APP,比如与我国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合作的mPower,用于帕金森症的数据收集与治疗研究。
利用智能硬件收集病患数据,用于医学研究或健康管理,这其实并不是新鲜概念,也非苹果独创,只不过,苹果的软硬件整合能力以及生态体系优势显而易见,就好比苹果COO在发布会上提到的那样,“全球已经有7亿部iPhone售出”。
美国《连线》杂志对ReasearchKit评价极高,认为它“与传统医学研究不可同日而语”,“将会颠覆人类传统的医学研究”。
如果从理想的定位和发展轨迹来看,依仗苹果的既有优势,ResearchKit的确有潜力成为传统医学研究的颠覆者。不过,在这之前,它依然还有三道坎需要跨越。
第一道坎是数据采集本身面临的现实难题
ResearchKit的基础功能是通过问卷调查以及各类传感器采集特定疾病患者的数据,但这个过程需要硬件的参与。苹果产品线中能够广泛用于数据采集的硬件,除了还未上市的Apple Watch,就是iPhone。
且不论最高售价十几万元的Apple Watch,即便是如今已成“街机”的iPhone,在亚洲、南美洲以及非洲的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仍属于较高消费。
这意味着ResearchKit和医学研究采集的信息和数据,也会集中于这个群体,在某些特定疾病的数据普遍性和公正性上,可能就会出现较大的偏颇。
另外,由于ResearchKit定位于医学研究人员,因此在App的设计上会出现医患定位差异的问题,比如医学研究人员希望采集的数据不仅样本量要足够,专业性上也必须达到研究级水准。
但即使是拥有苹果iPhone或Apple Watch的用户,除非是特别严肃对待自己健康问题的病患,大多数人所希望的第一应用诉求,都是易用,这与专业性数据采集方式相互矛盾。
第二道坎是数据采集的准确性问题
重大疾病的医学研究不等于普通的人体健康数据采集,不是简单记个步数或者测个身高体重心率,要求十分精准。
斯坦福大学内科医生埃罗尔·奥兹达尔嘉曾撰文写过类似的问题,在研究过医生和医学系学生使用智能手机软件的情况后,他得出结论说,在数据精准度上,智能手机仍然是一个问题,“它们无法告诉你所有需要监控的指标”。
这也是以往多数智能可穿戴设备无法取得进一步突破的重要原因,智能手机、手表等设备的软硬件和传感器无法获得足够精准的数据,只能停留于常规的外围辅助数据采集。
第三道坎是老生常谈的隐私数据安全问题
苹果在这一问题上早有“前科”,2014年火爆的iCloud“好莱坞艳照门”事件,曾让苹果一度陷入隐私安全漩涡,用于医学研究的ResearchKit,同样要面对这方面的风险。
尽管在发布会上,苹果COO一再强调“你不想,我们就不会看,也不会让别人看你的数据”,但在信息安全领域,过往的教训和信息安全基本机制都告诉我们,安全无绝对,任何保护体系和措施都有被破解和泄露的可能,苹果的“匿名制”同样如此。
虽然相比于“艳照”,疾病数据的泄露看起来不至于让人名誉扫地,但从根本上说,个人健康数据仍属于隐私数据,泄露后的风险仍不容小觑,比如让假药制造商能更精准地向病患推销假药,或者就是以医学研究App为掩盖收集用户隐私数据用于牟利。
当然,ResearchKit毕竟还是为医学研究的数据采集工作带来了变化的可能,在医患交流形式上也算是一种新的尝试,后续的潜力还是值得期待,但现在就以“颠覆”来评述它的意义,还为时尚早。
来源:中文互联网数据研究资讯中心 作者:陈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