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美国芝加哥大学诺贝尔经济学家RobertFogel对欧美人群长达百年的消费行为研究,医疗服务的收入消费弹性高达1.6,高居人们吃穿用住的常规消费之首。
如果通过健康投资提升国民期望寿命一岁到76,将有助于提高中国人均收入12%左右。
根据世界银行以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权威研究报告,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2014是美国称雄全球经济长达一个多世纪的最后一年,中国经济总量将在2015年取而代之。尽管中美两国的人均收入水平还有近半个世纪的落差,中国步入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已是不争的事实。
对于中国而言,当下最急迫的任务是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应对30多年高速增长之后必然回归的“新常态”,关键挑战在于是否能够实现向内需经济的有效转型。
比较当前中国和其他经济体的结构不难发现,中国实现内需导向的经济转型具有巨大的潜力,关键在于把握两个重点。
第一,发达国家的现代服务业对宏观经济的贡献高达70%,全球平均在60%之上,中国当前仅在40%上下。根据美国芝加哥大学诺贝尔经济学家RobertFogel对欧美人群长达百年的消费行为研究,医疗服务的收入消费弹性高达1.6,高居人们吃穿用住的常规消费之首。
第二,各国从中等收入迈向高收入的发展路径必然伴随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其中医疗保障是其增长最快、持续最长的组成部分。2012年,OECD国家的医疗服务占GDP的平均比重接近10%,美国则高达近18%,而中国即便是在2013年,这个数字也仅在5.57%左右。
经济学家们深信,长期而言,伴随人类收入的持续增长与期望寿命的不断提高,医疗服务将不可避免地成为未来全球经济的主导产业。因此,中国只要能够科学研判、把握机遇、果断决策,以医疗与健康服务为龙头,大举推进新兴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必将成功实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与完善医疗保障制度的双重目标。
国民健康如何促进国家经济繁荣?
2012年,OECD国家的医疗服务占GDP的平均比重接近10%,美国则高达近18%,而中国即便是在2013年,这个数字也仅在5.57%左右。
根据APEC的21国经济体的历史数据,课题组对1960年人均收入(GDP)处于同等水平的国家进行平行观察分析,发现在其后的50年发展过程中,1960年人群健康水平越好的国家,其经济增长速度更快。
以期望寿命为例,研究发现:在控制了其他决定因素可能对各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后,国民期望寿命对人均收入增长的贡献非常显著,其边际影响随一国期望寿命水平的提升而逐渐递减,也即健康人力资本在低期望寿命国家比高期望寿命国家对收入的边际影响更大。
根据中国当前75岁的预期寿命,据此可以推断:如果通过健康投资提升国民期望寿命一岁到76,新增健康人力资本将有助于提高中国人均收入12%左右。
国民健康水平取决于哪些关键因素?
根据现有的医学认知和健康经济学的相关理论,人类健康水平主要取决于遗传基因、生活行为、环境条件以及医疗卫生等四大类因素。除了遗传因素之外,针对其他三项健康决定因素的分析结果表明:
第一,公众健康的生活行为对公众健康水平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仍以期望寿命为健康指标的研究结果为例,在国家间的其他决定因素相同可比的条件下,一国全民人均饮酒量每提高1升/年,其国民期望寿命比他国平均要低1/3年。根据微观数据的研究表明,吸烟行为对国民健康的影响更大。
第二,关于环境卫生对国民健康的影响,根据APEC经济体的跨国数据包含的信息,研究发现基础卫生设施对国民健康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具体指标为国民能够使用到诸如公共厕所与排污、垃圾处理等基础公共卫生设施的比例。
第三,针对医疗卫生的作用,研究结果发现:人均卫生服务水平越高的国家在后期的人均国民收入也更高,其影响自然也随服务水平的提高而逐步递减。
文/刘国恩: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经济学教授
来源:医疗商数 作者:刘国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