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说是“苹果日”也不为过,到处都是刷屏的Apple watch和媒体的报道。而对于医疗科技圈而言,最火的事情是苹果发布会上出人意料地正式发布了全新的医疗研究平台ResearchKit,更让中国医疗圈人士所关注的是苹果CEO库克背后的显示器上出现了一家中国医院: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从长椿街到旧金山,宣武医院到底是如何、为何出现在了苹果的新品发布会上的呢?今天下午,医策专访了参与ResearchKit平台中针对帕金森的 mPower的专家、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神经生物学研究室主任陈彪教授,看他如何看待此次参与的mPower项目,以及他对当下火热的移动医疗现象的思考。
一、ResearchKit是什么?
苹果 COO 杰夫•威廉斯在发布会上解释了推出ResearchKit的背景和初衷:目前医学研究仍有几方面的局限性,一是参与者难招募,医学研究往往需要大量志愿者参与;二是调查数据偏主观;三是数据发布非常频繁。苹果的思路是:既然迄今已有七亿部iPhone手机售出,而每部iPhone手机都是一部能记录用户健康信息的智能硬件,何不利用这个庞大的用户群体,让其中的有志者参与到医学研究中?
于是,苹果此次联合包括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在内的全球多家著名医疗机构用此框架开发了首批五款APP,分别是针对帕金森的 mPower、针对糖尿病的 GlucoSuccess、针对心血管的 MyHeart Counts、针对哮喘的 Asthma Health、针对乳腺癌的 Share the Journey。
二、宣武医院是怎么出现在发布会上的?
报道显示,宣武医院与非盈利性质的公共医学研究组织Sage Bionetworks、罗切斯特大学共同开发了帕金森症研究治疗的应用mPower。这款应用可以让有志参与帕金森症研究的用户与医疗机构合作,更好地分析和上传日常监控数据。
“我是在半年前参与了这个项目。我是国际运动障碍病协会的会员,它有一个远程医疗委员会工作小组,我是小组的专家成员,所以他们向全球发出邀请后找到我。”陈彪称,作为医疗专家,他们能做的是帮苹果公司做顶层设计,确保产品出现以后能用于临床研究。
陈彪教授介绍,正是因为宣武医院患者多,他们才找到宣武医院。“宣武医院是中国接诊帕金森患者最多的医院,2014年全年接诊该病的数量达到35000多人次。”陈彪教授说。这显然印证了宣武医院合作对象Sage Bionetworks的总裁斯蒂芬•弗兰德的说法,“传统的临床研究,有500个研究对象你就得兴奋半天,现在,想想动辄2万个研究对象愿意参与你的研究会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吧。”
三、宣武医院为何参与该事?
陈彪教授告诉医策,宣武医院参与的目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能够供患者来使用,患者自我观察;另一方面能够让医生使用,医生来观察,进而用这个终端来研究相关的问题。
而在数据的获取上,所有佩戴有iwatch手表的人都可以上传数据,而mPower临床研究的是帕金森病患者,他们的数据收集上传到苹果云之后,参与研究的医疗机构就能拿到所收集的数据。
患者只有购买了iwatch才能和医疗机构合作监测帕金森病?医院若想对帕金森患者进行监控还要让他们购买iwatch?显然不是,陈彪教授解释,在购买iwatch的人群中,帕金森病患者的数量应该是很少的,将配置在iwatch手表里的这块电子原件技术移植出来即可用于非iwatch拥有者。医保目前可以覆盖一部分可穿戴设备,医院只需要把这样的设备租给患者使用即可,但前提是医生要给患者提供相应的服务。
四、苹果为何选择了帕金森病的监测?
陈彪教授对这项应用表现出了非常积极的期待。首先,以往,医生所看到的患者都在医院,看到的都是每一个个体的患者,而且都在某一个具体的地方,不能监测患者的全部状况。帕金森患者可能每天都在抖,还可能间歇性的不抖了,医生最期望的是靠一个终端来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实时监测患者的运动数据。
其次,帕金森患者的病症往往表现在形体上,不是器械都能测到的。这说明帕金森是一个适宜选择使用这一手段进行监测的病种。
再者,帕金森病死不了,但让患者很痛苦,这一疾病的依存性要求医生的参与度很强。医生看到一个患者时,如果能获取他所有的监测数据,在诊断和干预上能提供很大的支持。同时,它能帮助医生研发新药和患者管理的新方法。因此,医患双方的需求非常强烈和必要。
五、“ResearchKit真正启动了移动医疗”
“我们所接触的数据是非常多的,但只有有目的性获取的数据才是有意义的”。陈彪说,对mpower所在ResearchKit平台而言,其预期效果是非常好的,“它真正启动了移动医疗”,这让大家真正意义上知道了什么是移动医疗,这之前的很多移动医疗都仅仅在关注“方便”,没有核心角色“医生”参与的移动医疗没有触动行业的“痛点”。
移动医疗应该真正为患者解决问题,尤其适合的是那些在时间、空间上需要连续管理的疾病,移动医疗的价值才能够大。现在社会上很多力量在推动医疗这项事业,这本身非常好,如果医生能真正参与到移动医疗中,这项事业就真正有希望了。现在中国的医生们都太忙,中国还没有培养出“管人”的医生,大家都只是“管病”,没有真正开展起对患者的全程管理。国外的家庭医生就是很好的模式。
如何才能让更多的医生参与到移动医疗中?在陈彪教授看来,这还有赖于国家医疗体制和机制的改变,很多现有的利益格局要被触动,移动医疗对医改会有很大的促动作用,突然“颠覆”不太可能,但改变会一步步完成。
陈彪教授透露,针对帕金森病,宣武医院、政府、相关研究机构、企业正在研究与目前类似但高于现有水平的移动医疗产品,可能在半年内就将在临床推广使用。
“全球的帕金森患者有500万人,而其中一半的患者在中国,苹果发布会上出现了更多的中国元素,这证明了中国市场的庞大和其地位的不可忽视。”陈彪告诉医策。
延伸阅读:
目前,医学研究总是受困于样本数量少和搜集的数据前后矛盾这样的问题。正因为如此,苹果才推出了新的 iOS 软件架构 ResearchKit,试图帮助卫生保健行业进行创新。ResearchKit 可以让人们志愿加入到医学研究中。他们可以参与各种各样的实验,比如发出“ahhh”这种声音,以检查声音变化,或是排成长队,或是有节奏打拍子,以确定是否自己患有 帕金森氏症。
用户将可以决定数据的分享方式,至于苹果能不能看到这些数据,同样取决于用户自己。为推动其迭代,ResearchKit 将是一个开源项目。据悉,ResearchKit 将于下个月上线,用这种架构设计的前 5 个实验也将在今天推出。它们将帮助人们参与 帕金森氏症、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哮喘、乳腺癌等疾病的实验。
苹果高管杰夫·威廉姆斯(Jeff Williams)今天出现在 Apple Watch 发布会现场,向媒体记者展示了 ResearchKit。据他透露,苹果与 12 家研究机构合作开发出了这款应用,其中就包括牛津大学和斯坦福大学。
苹果已经了解到当前医学研究面临的最大一些挑战。例如,寻找和招募研究参与者就是一件很棘手的事情。医疗实验室经常会在大学校园散发传单,而这也是他们用来招募参与研究参与者的少数手段之一。这些问题导致样本数量少,容易出现数据不准确的问题,同时样本类型也更少,这可能导致它们并不适用于全世界的人。
借助于 ResearchKit,研究人员可以开发医学测试 iOS 应用,到那时,人们即便离实验室再远,也可以访问应用数据。用户还可以通过数字签名方式进行注册,一旦注册成功,可以立即记录数据。
用 ResearchKit 设计的实验会借助于 iPhone 内置传感器来记录数据。iPhone 的触摸屏可以感受到人们有节奏的敲击,用于发现可能预示着某种信号或疾病的不一致信号。加速计可以记录研究参与者走步的姿势和平衡能力,然后与健康人的速度和姿势进行比较。麦克风可以发现参与者声音的微小变化,而这种变化可能是帕金森氏症或其他健康问题的症状。
威廉姆斯特别强调了用户可以从 ResearchKit 应用中获得的好处,因为他们可以立即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甚至是在研究人员得出结论并发表研究成果之前。如果用户注意到自己在走路时存在平衡问题,他们可以直接与医生交流。
由于医学数据向来十分敏感,无论你在 ResearchKit 应用中输入了什么样的数据,苹果都不会看到。另外,研究人员怎样使用你的数据,也完全取决于你自己。
现在的问题是将会有多少开发者支持 ResearchKit 平台的发展。虽然 ResearchKit 具有非常大的潜力,但还需要时间将传统的实验室研究变为应用开发。不过,ResearchKit 是苹果发起的一个项目,如果它赢得了科学家的共鸣,那么就可以让面向大众的医学研究变得比以前任何时候都容易。
医谷+
陈彪
男,主任医师,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神经内科副主任,神经生物学研究室主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北京市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多年来主要从事帕金森病遗传、流行病学以及动物模型等方面的研究。在多巴胺神经元死亡机制、老化对多巴胺神经元的影响、遗传基因改变和个体遗传易感性对帕金森病发病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处于国际领先地位。1983年毕业于湖南医科大学,1990年在中山医科大学获神经病学博士学位。1990年8月应邀赴美国帕金森病研究所和美国加州医学研究所做博士后研究。1992年起先后被美国帕金森病研究所聘任为研究员、高级研究员、分子遗传实验室主任。曾获国家教委科技成果奖、山德士(Sandoz)国际老年医学基金奖和美国巴德母利科学研究奖。先后获得中国、美国、法国、瑞士和香港等国家十几项科研基金资助。现为美国神经科学会、国际神经生化学会、美国人类遗传学会、世界运动系统疾病学会、美国华人神经科学会和美中生物科技促进会会员。二十多次应邀在国际会议上做大会发言。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几百篇,出版专著数十部。近10年来一直从事脑血管病的临床研究,以天人合一的指导思想为基础,以中西医结合的方法为手段,针对患者的全身状况及神经系统症状与体征,总结出有效的脑血管病治疗方案和系列的自制中药方剂,对目前尚无积极有效治疗方法的大量脑出血和大面积脑梗塞的保守治疗,探索出行之有效的方法。
荣誉成就
主持的“中药定眩汤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全的临床研究”获1995年北京市中医管理科技成果一等奖;脑血管病的个体化治疗和反复大量脑出血的抢救成功分别获得2001年度院级新技术和疑难重症抢救奖。
社会任职
“老年神经变性病”重点学科首席科学家,美国帕金森病研究所高级研究员,中国帕金森病研究组副组长,中国《帕金森病通讯》主编,中华神经科杂志专栏特邀主编,中山医科大学客座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神经病学科学院高级院士,美中生物科技促进会理事,美国帕金森病研究会DNA委员会常务委员,美国帕金森病流行病学研究委员会成员,香港中文大学研究生?外特邀评审委员。中国及美国多项课题负责人,其中包括国家863项目“脑卒中遗传资源中心库及收集网络的建立”, 北京市卫生局神经变性病研究重点学科项目首席专家。
来源:医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