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医图的设计和调性难免想到Figure1,所谓医护群体的 Instagram,通过图片垂直社交探讨与医疗和病情有关的内容,培育医疗中坚力量,发生学术“争吵”,甚至抒发情感。
医图对“长得像”和“功能像”这两件事并不避讳,相反,创始人 Ethan 说想做更适合中国人的 figure1。
曾在陌陌和 Nice 担任 UI 设计这件事,使创始人和团队的对社交,主要是图片社交玩法比较自信。他们认为,Figure1 上的病历分享和讨论氛围很浓,比较符合工具和专业内容交流需求,与美国医生的工作方式和文化有关。但对中国医生观察发现,他们对于偏人性的社交需求也非常强大,产品形态应该偏向于临床专业 + 圈子社交。
所以,团队想要把 Nice 和 Figure1 做一个融合,把图片标签功能与数据库紧密对接。目标人群为四种:
1. 没有临床经验的学生,以看为主;
2. 有临床经验的学生,重点经营。他们积累了一定资料,虽然不一定特别懂,但非常能问,可以通过现金奖励制度等用户成长体系来鼓励;
3. 中层医生,探讨平台和讨论机会;
4. 顶级医生,一时半会没法吸引,不作为初期重要经营范围。
如何平衡经验医生和学生之间内容的不匹配?Ethan 认为不排除这样的可能性,产品初期主要依靠运营人员把握和制造内容,用成长体系鼓励优质原创,在用户达到一定数量,积累一定行为习惯后,再做更精准的模块,用算法来优化用户的 feed 流。
对于同样的问题,也有团队选择自己聘用医学记者团队,通过采访搜集资深医师的内容。
现在医图处于全开放状态,不限于医疗背景人员,上线半个月大概有 500 左右用户。验证用户可以发内容,非验证用户只能看和点赞,可以选择匿名展示。
但若要走入到之后的商业变现环节,起码在连接患者这端,还是需要实名玩法的。Ethan 说,希望早期匿名会让年轻且有实力的医生或者医学生脱颖而出,培养中坚力量,之后可能会考虑实名化的转变。
团队 base 在大连,一共有六个人,正在寻求天使融资。
目前以图片分享为主的医生社交和工具类应用还有医联、云医、医拍、图享、刀客。
来源:36氪 作者:Lea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