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软公司的联合创始人Paul Allen,在2003年人类基因组计划刚刚完成的时候,成立了艾伦脑科学研究所(Allen Institute for Brain Science)。没有人知道,这位已经62岁的世界富翁,对脑科学是如此的热衷,更没有人猜到,十年以后美国总统奥巴马会把他的研究领域作为美国接下来十年的大脑计划(WhiteHouse BRAIN Initiative)。
至今为止,在利用脑科学技术上面,我们已经拥有了一个相对详尽的数据库,数据库里面包括了人类和非人类灵长类动物的脑神经数据。通过设计出来的各种遗传工程小鼠,脑图谱逐步被精确地描绘出来形成数据库。2005年,斯坦福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光遗传技术,使得脑科学家设计出更精准定位的遗传工程小鼠。和传统的植入式电极相比,这种技术中植入脑细胞的是能控制神经元的光敏分子,直接通过光照就能激活和抑制神经元,从而使得研究脑神经更加的精准。从此以后,全世界范围的脑科学研究基本上采用了这种技术,大脑的数据库也越加完善。
如果说脑科学的研究是通过侵入式来进行数据收集,那么还只能停留在科研领域,充其量也只能应用在脑创伤和瘫痪患者等临床治疗当中。
脑科学真正进入老百姓生活,还需要从脑电波开始说起。早在1857年,英国的一位年青科学家R.Caton就在兔脑和猴脑上记录到了脑电波,15年后A.Beck发表了脑电波的论文,世界上才掀起研究脑电波的热潮。直到1924年德国的精神病学家H.Berger才真正记录到人脑的脑电波,从此诞生了人的脑电波。
所谓“脑电波”,就是大脑在活动时脑皮质细胞器之间形成的电位差在细胞外产生的电流。脑电波是脑科学研究的基础,目前基本上通过对脑电波的监测来收集数据。
脑电波有四个波段:α、β、θ、δ。简单来说,α波出现在清醒、安静并闭眼时候,β波出现在精神紧张和情绪激动或者亢奋时候,θ波出现在少年(10-17岁)时,δ波出现在婴儿期。在人心情愉悦或处于冥想时,α波得到强化,其他波马上弱下来,这时候右脑进入兴奋状态,于是人的灵感状态出现了。
于是收集脑电波的穿戴设备出现了,人脑-电脑的交互技术出现了,利用脑电波变化开发的游戏出现了。更多的投资人看到了一个商机:脑控交互的未来。
相信未来的三年,脑控交互技术应用的公司会越来越多。但笔者不得不指出这些应用的瓶颈,一方面脑电波技术并不能读取思想,人类的思想是非常复杂的,没有一个强大的数据库和算法是无法解读出个体脑电波的变化对应的思想。另一方面,脑电波的应用目前只能是单方向的,也就是说只能监测脑电波的变化,没有成熟的非侵入式技术可以改变人体的脑电波,同时脑电波的改变是否能对大脑的思想有影响还是一个未解之谜。
来源:奇点网 作者:罗奇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