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苍鹤前几天给处方药网售泼了点冷水,很多人心怀不忿,说本鹤逆潮流而动。今天看到《21世纪经济报道》(以下简称媒体)一篇关于广东网络医院的报道,本来要转载,但把内容细细看完,和著名黑文大师Dr.2聊了一会儿,感觉这报道毁了我三观。
该报道的核心立论是“网络医院已成为各路资本争夺处方药市场的突破口,广东网络医院落地,借力药店争夺处方药市场”。
医院要来抢夺处方药市场?是这个意思吗?这个立意足够有创意,也的确让我凌乱!然而这并不是本文的重点,而是网络医院的商业模式存在问题。
对于8000亿处方药市场,行业内部各厂商以及各路资本觊觎多时,无需多言。俗话说得好,鸡有鸡路鸭有鸭路,传统主流厂商带金销售争夺处方药,所向披靡20年,获取了大量的利润,这是借着畸形的医药体制完成的“壮举”。
而时间进入2014年,行业内部寒气逼人,自身冷的哆嗦的同时,外部又杀来互联网的野蛮人,顿时杀气逼人。于是抱团取暖成为了一种自救的方式,但本鹤要说的是,抱团先看清对方的身份和大气候,否则自救变成自杀。
广东网络医院就是在这一背景下的产物。据媒体报道,目前广东省网络医院的具体运行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与大型的连锁药店合作并在实体药店建立接诊点,医院提供设备和医生、药店负责提供场地及运行所需的水电人工成本、深圳友德医提供技术支持,三者最终按照一定比例分成诊金;其次是与街道社区服务中心合作,同样是由医院提供设备和医生,街道提供场地,两者按照一定比例分成诊金。
这样的盈利模式背后的理由是,药店在医药大环境下生存日益艰难,再加上未来处方药可以网上销售,又被分流出去一块市场,药店自身的生存压力可想而知。而另一方面,一些看上去位列三甲的大医院,如果没有自己的学科优势和特色专科,在这样的行情下日子也不会太好过。于是在国家远程医疗相关政策的助推下,医院提供医疗资源,药店负责接诊,科技公司提供技术支持,网络医院孕育而生。
然而,就像分析处方药网售不能爆发的原因那样,无论商业模式看上去那么符合潮流和政策趋势,我们也不能忽视行业特性和目标受众的心理及行为方式。
先从医院端看起,就像报道中阐述的那样,一流的三甲医院如广东省人民医院、省中医院对网络医院不敢兴趣,为何?这些顶级医院本身的门诊量和住院量已经超负荷运行,他们要考虑的是如何优化医院内部的资源分布和精细化管理以提高运行质量,而不是分流一部分资源出去接诊。
而在现实的医疗环境中,偏偏是这些顶级医院对患者具有很强的吸引力,甚至是一号难求。而同样是三甲医院如果不能提供优质的的医疗服务,对患者来说也形同鸡肋。
而网络医院对此的投入,从媒体报道上看,广东省二医院为此项目准备了200名医生,其中专职网络医院的有十多人,确保每天随时在线医生有4到5个。目前已上线科目包括全科、中医、妇科、消化、骨科、风湿类等,开诊时间从早上9点至晚上9点。
随着未来接诊点拓展到上万家,每家平均按10个患者(处方)计算,网络医院将面对不低于10万名患者的接诊量。以上这点投入是不够的,势必要加大,而网络医院仅仅从每单10元的诊金中分得40%,除非是降低网络医院的服务时间和质量,否则成本与收入严重倒挂。
从患者端来说,小病到社区或药店可以解决,急重症需要上医院,疑难杂症还得到区域级的大医院就诊。就诊点只能提高简单的的可穿戴仪器将体温、血压、血糖等检测数据上传至系统,供医生断症。如果仅仅是这样接诊条件的话,远远不及现实中的医院甚至不如小医院的诊疗环境,患者完全可以在当地的社区或医院解决,又何必去接诊点?
对于药店来说,通过网络医院的接诊的确可以吸引一定量的患者前来药店,并可通过网络医院的处方就地购买药品,为药店提供了人流和处方。但我们同时也应该看到,接诊点的简单诊疗条件,注定了处方量有限,客单价不可能很高。(媒体报道:每一个接入点每天能开10张处方,而在这10张处方中预计会有30%在药店拿药,处方药的占比将提升5%)药店却需要配合网络医院投入专人和对应的费用来维护,从长期看,投入产出令人堪忧。
因此,通过医院、患者、药店三方的简单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网络医院固然吸引眼球,但由于医院的资源有限,很难长期支撑未来的扩张;接诊端收获的患者,多半尝鲜,之后很难延续;网络医院对于药店来说仅仅是导购功能的平行延生,不具备很强吸引力。从长期看,由于运营成本的居高不小,以及高水平的的医生资源匮乏,这种模式多半会在爆炸式的扩张中逐渐显露弊端。
末了,我们还不得不提醒一下,药店用药品利润支撑接诊点的运营,医院用远程问诊获取患者资源,医院和药店的结盟似乎是以药养医的变种,和目下医药分开的大趋势背道而驰。网络医院的模式如何面临市场和政策的考验,我们拭目以待。
医谷链
《广东本草药业连锁加盟广东网络医院,从侧面看网络医院的运营情况》
《卫计委首家官方网络医院运营满月成绩汇报 药店“接医”终于有了支点》
来源:医药云端信息 作者:点苍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