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医院里格外热闹,除了患者、药代和号贩子,一批更有组织性的互联网医疗从业人员也开始进入了。比较明显的,是各种海报,春雨、杏树林、支付宝们已经在多家医院里正面交锋;一般人察觉不到的,是等候在诊室外追着医生注册的地推人员。
我知道的不多,就是谈谈感受。
互联网医疗为什么追医生?
这个逻辑很简单,在自己的平台上注册的医生数量越大、质量越高,为吸引患者提供的噱头和支撑就越好。先有医生,再有患者,然后就不愁没有钱。
医生为什么能够被追到?
其实,不管是大医院还是小医院、大医生还是小医生,他们都有一部分需求可以被互联网医疗填补,这个已经被事实有力地证明了。
在电视、网络的轮番教育下,医生从心理上已经接受了诸如养生堂、好大夫一类和医疗健康相关的传播途径,并且知道它们能够给大众和自己带来什么。为科研、为职称、为名气、为物质,在坚守职业道德的原则下,正常人有的需求医生也都会有。
更何况,互联网领域不乏医疗专业人士,他们明白医生在这个闭环中的独特价值,带来了对医生群体更深层的关注和帮助,赋予了B端更大的话语权。
现实1:同一个医生在多家互联网医疗平台都有注册
假如你是互联网医疗地推团队中的一个业务员,你会怎么找医生?我可能会到某平台上先看一眼,哪些医生注册了,说明他们基本了解这类产品而且接受了,我解说起来更加轻松。我就跟他讲,某平台能做到的我们都能做到,比它更****,而且还有它做不到的****。
事实的确如此,这是行业蛋糕被做大后给我带来的一个利好。医生入驻我这里,不会对他原有的业务造成影响,只是增加了一个通向患者的出口,甚至都不需要本人操作,我就给他注册好了。除非我的平台名声很差不靠谱,不然好像没有什么风险。
所以同一个医生会在多家互联网医疗平台都有注册,基本没有排他性。
现实2:同一个团队的科研项目被多家公司盯上
前面提到,互联网医疗领域有很多专业人士,或者做过调研的非医疗专业人士,他们容易从医生的角度来想问题。医生需要什么呢?除了问诊能够带来的名气和物质外,当然更需要科研成果。尤其在这个大数据为王的时代,各家都在想办法把住入口。像病历夹、医学研讨和社交平台、随访产品等,包括单病种的多病种的、单中心的多中心的,竞争激烈已经不下于问诊了。
做这类主要针对B端的产品,注册医生数同样是重要的衡量标准。一个一个攻占医生,当然比较慢,我希望最好是一个医院整体推、一个科室整体推,不过这又是非常不现实的。所以,我就尽量找有名的大医生。
往往,他们手上有一些重大的研究课题或者学术联盟,这是一个搜罗大数据的好机会,但别人也发现了这个机会,推广过程中的竞争可谓是贴身肉搏。
现实3:医生的科研需求处在没法被满足的状态
近几年互联网医疗这么火,有的医生干脆走出体制自己创业了,而很多没有走出体制的医生,本来自己就很想做些事,现在他们也愿意和互联网医疗结合起来。
比如,同行之间学术交流的私密平台,患者随访的病历记录等。那么,既然现在有这么多的互联网医疗产品(据说2014年统计的就超过2000种了),是不是很容易就能找到一个模板来合作呢?单病种的,像糖尿病、癌症等疾病被关注的比较多,他们的产品可以复制吗?多病种的,像病历夹之类,能够满足我的需要吗?
很遗憾。虽然在互联网领域有很多医疗专业人士,而非专业人士也在不断地做调研,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当医生们想要找一个配合自己科研的产品时,就是没有合适的。
有些医生在这方面想得比较深远的,甚至在找自己找团队协调做这件事。
医生到底是甲方还是乙方?
一方面,做互联网医疗平台的,希望吸引和挖掘更多重度用户,其中就包括医生,于是想尽各种方法希望医生能留下;一方面,互联网医疗和医生之间的关系却始终没有形成排他性,医生也只能把大家都当做一个提供服务的工具;一方面,当医生在面对自己切身的一些刚性的科研需求时,他们特别希望找到一款安全又好用的权威产品,但却又找不到值得认可和信赖的专业平台。
这是为什么?互联网医疗平台有这个意愿维系重度用户,医生有这个意愿进行深度合作,但是找不到一触即发的结合点。总感觉大家处在一种若即若离的状态,我用这个也可以,用那个也可以,我不用这个也可以,不用那个也可以。
当然必须承认,问诊帮很多患者解决了问题、帮很多医生提高了名气和收入,病历夹帮很多医生增加了记录的渠道,一些科研交流平台也在关键时刻发挥了作用。
看起来,在这个生物链中,医生一开始是作为甲方存在的;但随着行业蛋糕越做越大,医生的内在需求开始被激发,于是尝试扮演了部分乙方的角色,但是这个乙方提出的条件又比较苛刻,找到合作伙伴不容易。
其实,从B端的角度讲,医生对自己的需求是最清楚的,他们十分明白各种类型的数据在自己这里所占据的地位。哪种是层级最高的?哪种是沟通共享的?哪种是随身记录防止遗漏的?如果市面上有这么一种产品,他们可能就直接用了;如果没有,当他们特别需要的时候,也许自己找团队做了,也许就这么算了。
说实话,作为一名群众,我希望找到一款让我特别依赖的产品,不管大病或小病,只要有了它我就不用愁了;其实,医生也特别希望找到一款能帮助他们进行深度科研和数据挖掘的产品。
前几天看一篇文章,说技术加快了颠覆的进度。也许总会有那么一个时刻,患者和医生们在选择互联网医疗平台时,会像选择手机一样简单,不知道最后长大的那几个是谁。(动脉网公众号:vcbeat)
来源:动脉网 作者:王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