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到养老社区或养老地产,在供给端上我们的惯性思维是一定得做一个相关医疗配套,才显得有说服力,而这个配套的形式要么想的是三甲医院,要么想的是诊所,要么想的是大型体检中心,永远无法落在一个具体的地方。其主要原因显而易见:其一是尽管精于地产运营的开发商能够在自己的行业里如鱼得水,在运营养老项目时,却往往面对医疗环节“短板效应”的尴尬,没有医院医疗从业背景的开发商们很难干好这件事儿。其二成本投入太大,难以承受重资产运营带来的盈利风险:无论是三甲医院还是大型体检中心的建造+硬件成本是很高的;其三专业医疗团队跟进存在中间性不可预测问题。
好,这事儿如果强做下来,将医院强行引进社区的这种操作模式将在需求端上出现运营瓶颈:“再怎么投入,医院都无法达到三甲医院的专业水平;再怎么宣传,老百姓也更认大医院;再怎么有诚意,都很难留住高水平的医疗人才。”可以说花高薪聘请一位资深医生到社区坐诊,几乎是无法实现的目标。
然而,人们非得去三甲医院才能解决的事只有那么几件:比如急诊或者重大疾病就医住院,人生90%的健康维护和管理都是可以通过社区诊所等非医院的医疗机构完成的,而人们也期待能够享受更方便快捷和更高效的医疗服务。
因此,在探索解决医疗问题之路上行走16年后,“蓝卡”模式在2012年孕育而生,为开发商及普通居民开启了医疗便利之门。
核心问题一:“蓝卡模式”下的硬件载体是什么?
理论讲的硬性条款就一个,一般情况下从获得不低于300平的地方开始,这个地方不要求是开发商的销售型物业,只要是开发商预留下来的,或者留给物业或者社区的用房。这一个蓝卡方不交任何费用,水电费自行承担,人员包括工资医疗责任等等都是蓝卡方来负责的,就等于白提供了一个房子这样一个概念。这个房子有一个基本要求,就是要无障碍,要么就是一楼,要么就是带电梯,因为牵扯到养老。实际上是开发商抠一块小面积用地出来,由第三方提供医疗服务体系的“去重资产化”模式。
核心问题二:“蓝卡模式”下医疗服务体系价值如何体现?
实际上就是做一个非常规矩的小诊所,真正发挥作用的是O2O模式展开的线上咨询线下服务价值输出。例如针对VIP客户,提供365天24小时家庭医生在线,蓝卡健康集团不需要自己做医院,只要与三甲医院建立了合作关系构建绿色通道,就能满足老年人“不得不去三甲医院救治”的必要需求,例如在沈阳,三甲医院的挂号也都是免费的,到了三甲医院就走绿色通道,到了医院马上有人接待完成服务。同时如果有慢性病,直接启动健康管理体系,例如糖尿病,最大的问题是控制不了血糖,不在于你吃什么药,就在于你平时吃什么了直接步入健康管理。
从横向格局来看,只要全国布局打开,就和淘宝特别像,淘宝用网络支撑若干个网店,蓝卡是用一个网络支撑遍布各个社区的诊所,而且诊所之间所谓的B2C,实际确切地说我们应该是B2B2C,既支持了诊所,又支持了诊所所在社区的给予居民的服务,同时所有的诊所又互相关联,相互产生附加效应,例如走遍全国任何一个地方都有蓝卡诊所给他提供服务,而且所有的挂号都是免费的。我们可以保证质量非常好,私人医生和客户即时的所有信息都在平台上,平台上的专家就可以即时的会诊。
核心问题三“蓝卡模式”下医疗服务团队是如何构成的?
首先针对咨询服务平台来讲,一组6个人,包含医生护士营养师等,每组服务的客户大概500户,每户按3口/户算,也就是服务1500个体。蓝卡与客户的交流平台是400电话系统,呼叫中心是和中国移动联合做的,也就相当于一个不会占线的中转平台,及时满足客户的医疗咨询交流需求。
其次是私人医生就诊服务,实际上这是以“客户实时身体状况”为中心的白天-夜间的分类专家服务体系。比如这个人冠心病犯了,我们就可以直接给他跳到专家平台,白天是专家团队接电话的,夜间8小时以内是他的值班医生直接接电话的。特别是针对夜间,客户打过来蓝卡肯定预计他没什么问题的情况下,专家给解释即可,若高度怀疑他有什么冠心病发作了就要找他的家庭私人医生了。这是需要出诊的,出诊是要缴纳出诊费的,所以从客户来说,他不会无端的出诊,但业主有权让我们出诊。
核心问题四:能够提供的服务内容有那些?
前文笔者提到人生90%的健康维护和管理都是可以通过社区诊所等非医院的医疗机构完成的,蓝卡模式就是做好这90%的事情就够了,若有疑难问题必须约定好要转三甲医院的,也就是嫁接三甲医院功能解决另外10%的急诊救治问题,就算蓝卡中心的大夫能看,也是不允许看的。关于医疗服务质量监控这一块,蓝卡医疗中心是重“服务”轻“医疗”的——不看病,只做健康咨询维护和管理。服务质量,这太简单了,“就像客服电话结束后,本次服务之后,请给我打一个分”。大夫特别好管,只要看病人是否满意就可以了。
来源:老驴PIE 作者:赖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