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手表让可穿戴设备厂商又爱又恨。
爱它是因为苹果手表可以增加同类产品的曝光率,苹果对行业的导向作用也能让原本混沌的可穿戴设备市场明晰方向。恨它则是在于,拥有压感触屏、数字表冠等多项技术和交互创新的苹果手表即将上市,但众多可穿戴厂商至今依旧一筹莫展。
一边是市场即将开启的期待和企盼,一边是“狼来了”式的紧张与焦虑,两种复杂的情绪交缠之下,中国的可穿戴设备厂商如何反应?
价格:近七成用户表示低于千元才会买
企鹅智酷近日启动了一项面向大众用户的调查,内容涉及可穿戴设备的功能、定价、形态等多个层面。调查收集到6320名用户的反馈,来一起听听他们的声音。
调查中,仅有26.4%的用户表示购买过可穿戴产品,高达56.1%的被调查者表示自己没有购买过任何可穿戴设备。另外还有17.5%的用户表示自己不知道可穿戴设备是什么。
此外,用户对国产可穿戴设备的价格期待也普遍较低。66.9%的被调查者认为,国产可穿戴设备的价格只有在1000元以内,他们才会购买。其中35.5%的用户更加苛刻,他们表示只有当价格低于500元时,才会购买国产可穿戴设备。
用户的功能需求:电池耐用,游戏、拍照无所谓
促进用户购买的产品特性中,功能和价格依旧是两大主要因素,其中分别有64%和29.2%的被调查者表示愿意为实用的功能和低廉的价格买单。除此之外,还有18.3%的用户表示,出色的外形设计也会吸引他们购买。
与其它消费品不同的是,明星代言在可穿戴设备中的促销作用微乎其微,仅1.9%的用户表示会因此购买产品。
对于可穿戴设备的功能需求,用户的反馈相对平均。与智能手机相似,人们关注最多的依旧是续航。44.4%的被调查者希望可穿戴设备的电池足够耐用。
同样受到关注的特性还包括地理定位、外形设计、打电话发短信、记录运动数据等。地理定位由于能够用于预防老人、儿童走失而备受推崇,用户对它的需求仅次于电池续航。
值得注意的是,拍照、游戏等手机中的强需求,在可穿戴设备上的需求量并不高。用户很清楚可穿戴设备的小屏幕无法带来令人惊叹的拍照和游戏体验,因此对它们的需求也最低。
用户最爱的三种可穿戴设备:手表、戒指和眼镜
可穿戴设备依靠头部、手部、脚部等身体部位作为支撑,常见的形态包括眼镜、手表、腕带、鞋子等。它们方便佩戴,同时容易捕捉用户的心率、步数等信息。
佩戴在手部和头部的设比脚部的设备更容易交互——抬头、甩手即可查看相关数据——因此用户对它们的兴趣也更加集中:手表、戒指、眼镜是最受用户欢迎的三种产品。作为对比,交互不便的脚环是最不受欢迎的产品形态。
可穿戴设备的最佳宣传渠道:社交网络
产品上市后,宣传成为理所当然的后续环节。从反馈来看,报纸杂志等传统宣传方式已逐渐失效,用户的注意力正在向社交平台和科技网站转移。
常见的宣传方式中,由于强大的用户粘性,电视依旧保持不错的曝光率。电视广告在调查中的比例高达27.6%,位居第二。然而与社交网络和科技网站相比,电视广告投入巨大。考虑成本投入和宣传效果,后两者是最值得推荐的宣传方式。
结论:国产厂商低价策略将再次生效
总结这份可穿戴设备的调查,用户的态度清楚地表明,国产厂商无法成为苹果第二。大多数用户对国产可穿戴设备的价格期待死卡在千元以内,若厂商坚持高价策略,执意挑战用户的心理底线,下场可能是被无情淘汰。
如果无法在技术上复制苹果手表的数码表观、压感触屏、磁性感应式充电和Taptic Engine线性致动器,那么,索性换一种方式挑战苹果吧。别忘了,除了功能,用户最关注的就是价格。试着在产品上满足用户对电池、GPS定位、外形设计等基本需求,然后最擅长的价格策略来挑战对手。
故事有点似曾相识。毫无疑问,国产厂商在智能手机上积累的生存经验,将可穿戴设备上再次生效。
来源:腾讯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