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的信息,来自广州医科大学王练深、魏东海、黄敏芳、李大壮、丁伯凤、李干等人刊发的文章《新医改政策下广东省民营医院发展状况试析》。
这里仅选取了文中对广东省民营医院发展状况的数据信息,时间区间是2007-2013年。
广东整个省的经济水平很高,医疗资源丰富,市场需求大,客观条件很适宜社会资本办医。而且,很多社会资本在规划中,也将广深作为布局的首选(同京沪一起)。
不过从这篇研究来看,社会资本办医在广东的发展,并没有给人带来太多惊喜。民营医院虽然数量服务量都在增加,但正如文中所分析的,这种增长是粗放式。
民营医院服务总量的增加,是基于机构数量的增加,而并不是,或者没有确切的证据证明,是来自机构服务能力的提升。倒是一个不大让人乐观的趋势是,民营医院高端人才的整体比例反而在这几年有所下降。
应该说,新医改之后,国家对民营医院的态度和力度都十分给力。但效果仍然不那么让人乐观。比如,近期十分火爆的掌上医院,几乎所有互联网公司都在争抢公立医院资源。这从侧面也表明,市场对民营医院的认可程度仍然很低。
不过,让人充满期待的是,2014年有一些新的变化,虽然这些变化并没有反映在这里的数据里。2014年社会资本办医最鲜明的特征就是公私合作,包括所有权层面、管理运营层面。
应该说,过往的实践证明,社会资本单打独斗根本无法挑战公立医院的市场地位。而现在的策略则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也许会是一番新的局面。
表1:在2009年后,公立医院有所减少(由2009年的792家减至2013年773家),民营医院则如沐春风,至2013年总数达449家(其中综合医院226家,专科医院205家),比新医改前(2008年)增加211家(其中综合医院增加88家、专科医院增加119家),占医院比重36.7%。总体而言,在新医改后民营医院总数增长较快。
表2:目前约80%的民营医院床位数<100张,床位≥800张的民营医院为2家,与新医改前无明显区别,而床位数<100张的公立医院比重从2008年的44.7%降至2013年的33.1%,床位数≥800张的公立医院增加近一倍。
表3:专科医院是民营医院的主流之一,其中民营妇产(科)医院发展势头较猛:2007年仅为3家,到2013年则达44家。新医改后,口腔、眼科、美容、康复等专科医院势头逐渐显现,其他类型专科医院总数也不断增加。但总体而言,妇产科医院逐渐成为民营资本办院的主要选择。
表4:2013年民营医院诊疗人次达0.28亿人次,与2007年相比,几乎翻了一番;2013年入院人数达96.7万人,是2007年的2.72倍。表面上看,民营医院服务量持续增长,占医院服务总量比重逐年提高,但实际上,除难与公立医院匹敌外,其服务量能持续增长是以医院数量的增加为前提的(结合表1),即是以更大的成本投入为代价。
此外:。
新医改启动以来,民营医院服务区域有所拓展,逐渐从珠三角地区扩至其他地区,如湛江市民营医院2009年—2013年就增加了16家,增幅已超部分珠三角城市。但就目前而言(以2012年为例),全省民营医院仍主要集中于泛珠三角地区(指广州、深圳、佛山、珠海、江门、东莞、中山、惠州、肇庆9个城市),其中广州高达71家,其次分别是深圳、佛山、惠州、东莞。该地区民营医院床位数、执业(助理)医师及注册护士各占民营医院总量的76.0%、79.1%、83.8%。
广东省民营医院虽凭借自身管理体制、绩效考核、分配体系等优势吸引了一部分人才,但其人才结构仍不合理,呈现“哑铃式”格局,且人才学历总体偏低,集中在比例逐渐增加的大专及以下学历:民营医院从2009年76.1%增至至2012年的76.7%,而公立医院比重则从65.9%下降至61.1%。可见,2009年的新医改未能成为民营医院调整人才结构的转折点。
来源:健康智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