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大健康”概念推出,人们都了解健康并不只是治病,而是覆盖预防、治病、康复等方方面面的全过程。但是,医院和医生只是大健康的一个方面,光是靠医院医生努力是难以实现全民大健康的,全民大健康需要整个卫生系统来共同努力,厦门市就做了一个典范。
从2006年开始,厦门市就着手布局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先是建设区域电子病历共享,实现了医院间的互联互通,2009年还整合了妇幼、公共卫生等信息系统,形成了完整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立了厦门市民健康信息系统,最让人瞩目的是2013年建设了厦门市健康医疗云,实现了硬件资源的集约、软件的应用迁移、机房的托管。厦门市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姚冠华在第八届中国医院院长年会上指出,厦门市创新医疗卫生行业信息化建设模式,建成全国首个的“健康医疗云”项目,让厦门市民已步入了医疗“云时代”。
许多人一直认为,生病了才跟医疗打交道。其实,正是这种对大健康的错误认识,导致慢性病肆虐,许多疾病难以做到防患于未然。真正意义的健康管理,是对市民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管理的过程,通过各项指标的变化情况来评估市民的健康状况,并帮助市民改善健康。然而,市民数量甚多,其各项指标的数据就更为庞大,如何能充分利用好这些数据来管理市民健康?厦门市想到了大数据与云计算。
据了解,厦门市“健康医疗云”已接入了占95%医疗卫生资源的医疗卫生机构,实现了市民门诊、住院、检查检验、体检信息、妇幼保健、儿童计划免疫等数据共享,已经建立个人健康档案330余万份,占95%的常住人口。
首先,针对医院的数字化建设,厦门市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努力。
1.医院以电子病历为中心,开展医生工作站、护士工作站、手术麻醉工作站的相关点执行了健康档案共享,各医疗机构可通过区域卫生信息平台调阅和共享病人健康档案。
2.通过及时地重复检查检验、重复用药等提醒,规范了医生行为,避免过度治疗和检查,有效减轻患者负担。
3.统一电话、网络、现场等号源,建立统一的预约呼叫平台96166。医院保证全时、全科、全程预约,并精确到分钟,患者平均等候时间缩短到10-15分钟。
针对社区和居民,厦门市也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公共的健康管理服务模式:利用信息化手段及大数据应用,将有效利用、整合卫生信息资源,在社区等公共场所布置多台健康小屋,为市民提供免费的自助体检服务。
2.提供基于公共卫生服务的全民健康增值服务,将市民健康信息系统和健康医疗云数据中心所有关于用户(市民)的信息整合一起,分析出不同用户的医疗需求。
3.中国移动健康检测服务模式——利用移动4G技术,实现家庭-社区-医院的一体化服务。
4.广电数字家庭健康监测模式:将USB接收线插入机顶盒,打开相关的平台,创建家庭成员,实施监测家人健康。
5.利用健康信息进行保险理赔:目前已与厦门市保监局合作,在市民授权的前提下,通过健康信息共享与查询,实现了1200多例的健康理赔服务,200多例健康险承保服务,大大缩短了保险公司和患者的理赔时间。
据了解,厦门市“健康医疗云”的平台建设仍在继续,2014年完成平台资源地搭建、医院业务系统上线、统一公共卫生系统、建设区域卫生信息系统后,2015年将整合更多应用,探索健康管理,2015年到2016年争取提供任何第三方服务,如保险理赔、后勤社会化服务等。
来源:39健康网